来源:罗辑思维(id:luojisw)   作者:顾衡



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罗胖口中“最后一个压箱底的大神”顾衡老师,推出了一门全新的「得到」课程《顾衡私家好书榜》。他会每周带你细读一本国内外的好书,这些书籍都是社科类知名作者的代表作,谈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大问题。他也准备毫无保留地把他思考过的问题和读书经验,分享给你。


我们选出一讲,带你读一读马丁·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和你聊一聊文字如何推动了我们的历史。


今天,我给你带来的是马丁·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普克纳是哈佛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的教授,在《文字的力量》这本书中,他用《圣经》《论语》中的十几个例子,说明文字对这个世界做了什么。


文字这个东西,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来说。


第一阶段是,在印刷机被发明之前。这个阶段虽然已经有了文字,但大家主要还是用口语传播。那么,在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文字呈现出怎样的力量?


第二阶段是,印刷机被发明之后。信息的传播方式从以前主要是说和听,改成了主要是写和读,文字占据了优势。这个阶段,文字又呈现出怎样的力量?


文字提供权威性


在《文字的力量》中,普克纳提了这么个问题: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他们的思想都是在他们死后由门徒用文字整理出来的。那么,他们自己都识字,干嘛不自己写呢?哎,这还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普克纳的解释是:老师们注重口语传播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表情、音调、师生之间现场的交流反馈,这些都是文字做不到的。为了自己的意思不走样,老师们故意拒绝文字交流。普克纳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来自苏格拉底。


我觉得,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这四个人彼此并不认识,要说他们不约而同,都是故意拒斥文字,这有点说不过去。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没有合适的东西用来写字。


没有文字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咱们先想象一下。


印加帝国就没有文字,皇帝的圣旨只能靠口信儿传递。首都基多离最远的边境城市库斯科足足有2400公里。印加皇帝就在两个城市之间修了条路,每10公里设一个驿站,两个相邻驿站之间,不停地有人来回跑,传递口信儿。这么着,皇帝从基多下个圣旨到库斯科,就得经过239个跑得满头大汗的人口耳相传。


那这个就很不靠谱。比如皇帝下旨说,“火速送十五箱火龙果来,娘娘害喜啦”。传到库斯科,这圣旨很可能走样成了“找十五个名字里有火的小伙子进京伺候娘娘啊”。你说这情何以堪!所以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却能保持这么大的疆域,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

那咱们再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纸,会是个什么样子?


亚述帝国就是有文字,但是没有纸。皇帝的圣旨是写在泥板上的。这么一来,亚述的小太监可就比咱中国的小太监辛苦多了。泥巴圣旨很重,像一大块巧克力,路上摔一跤,骨碌碌掉到河里去,那就糟糕了。


在纸被发明之前,不论是苏美尔人的泥板,还是欧洲人的小羊皮,还是咱中国人的龟甲和竹简,写字都是非常费劲和非常费钱的事情。所以以前写字,都是要么记账,要么占卜。孔子教书,就不能写,只能说。


为什么呢?比方说他给学生布置作业:“今天回家,每人给我写篇作文,《记一件小事》,要真情实感,要亲身经历,不得少于800字哈。”这作业啊,至少半年后孔子才能收上来。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们砍竹子做竹简就得两个月……


所以,平常老师和学生交流,只能是口语。只有等老师死了,学生们说,“老师都说了些啥?时间长了可别忘了,咱给老师出个文集吧!”


你看,《金刚经》《蒂迈欧篇》《论语》《福音书》,都是这样的性质——老师死了之后,弟子们把老师的话写下来。这么写下来的东西,普克纳称之为“神圣经典”。


说到这儿,我想你也猜出来了:在口语时期,因为书写太困难,所以文字的第一个力量是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权威性。


祭司占卜的时候,文字是与神沟通的工具;皇帝下圣旨的时候,文字传达的是统治者的意志;知识分子把老师的思想写下来之后,它就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


在印刷机被发明之前的社会里,文字的权威到什么程度呢?


我举个例子。咱中国人,过年家家要贴春联。穷人家不识字,又请不起先生写春联。怎么办呢?就随便去捡一张纸贴在大门上,只要这张纸上有字,就认为能避邪驱凶。至于这张纸上写的是“老公,下班别忘了买袋洗衣粉”还是“贴肚脐,治痔疮”,那倒无所谓。反正也不认识。那个时候,不识字的人普遍认为,字是有魔力的。


即使到了今天,互联网普及都有一代人时间了。相比于口语,文字还是有很大的权威性。


你和朋友聊天,如果是以“我听说”这三个字开头,意思是“如果这说法不靠谱你们可别赖我哈”;那如果你用“我从一本书上看到过”来开头呢,那意思就变成了“虽然我这个人平常满嘴跑火车,但下面我要说的内容是靠谱的”。


你看,一个信息,听来的还是看来的,人们对它可靠性的判断就有这么大的差异

文字对权力结构的影响


文字的第二个力量,还体现在可以直接影响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以中国和欧洲来做个对比。


大家知道,纸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这个发明,为中国的科举制提供了物质基础。你想想,如果没有纸,考秀才考举人要在小羊皮上写卷子的话,一场考试下来,全国的羊都没了……


所以借助纸张的普及,皇帝通过考试,一是统一了思想,二是形成了当时知识阶层对权力的依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中国,皇帝成了知识唯一的购买者。


相比之下,欧洲没有纸,也就没有“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知识被教会而不是国王垄断,这便形成了王权与教权的抗衡。知识精英与国王不是一条心,这使得大一统成为不可能。


看看,“有没有纸”看上去这么小个事情,在中国和欧洲,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欧洲没有纸,国王只能以“养士”这种特别个人化的方式与知识精英接触,做不到大规模的、公开的考试选拔。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件事的后果,国王想要召集天下知识精英,就变得非常困难。


文字与一神教


第三,文字不仅对世俗的王权,对于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一神教的产生,就深受文字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犹太教的情况。犹太教《十诫》里明文规定:不可有偶像崇拜。于是,犹太人的神就只能出现在文字中。而文字,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天生就有概念抽象的能力。每一次诵读经文,“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全能者……”都是一神概念的提示和启蒙。


要是允许偶像崇拜的话,那文字抽象的能力就被破坏了。比如张三做了个神像,大家觉得这就是上帝。李四也做了一个,但是和张三的不太像。


怎么办呢?大家伙儿就说“砸了也怪浪费的,这个就当上帝的小舅子吧!”这么一来,王五又得给上帝做个媳妇……多神的倾向就遏制不住了。所以一神教严格禁止偶像崇拜,它们的神只允许出现在文字里,道理就在于此。


罗马人征服了一个民族,就把人家的神像扛回来,放在万神殿里,谁爱拜啥就拜啥,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所以说,罗马人的神话体系就像个安卓系统——我只提供个平台,各种应用你们自己开发。


但是基督教不一样,它就像App Store,死也不肯和别人在一起。所以罗马历任皇帝很讨厌基督徒,必欲除之而后快,可是越除越多,除不掉。这就造成了罗马社会的割裂,不和谐了嘛。


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历史学家吉本就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主要原因就是基督教的兴起。


这是文字力量的第三个体现——它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一神教。


划重点:

1. 文字为社会提供了权威性。

2. 文字改变和影响了政治权力结构。

3. 文字催生了一神教。

你的生活中,在何种情况下,什么样的文字曾经给你带来了力量?欢迎你在留言里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