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id:Kevingbsjddd)作者:Kevin

原文链接:C端产品经理难点|用户体验搭建的开发、设计3个技巧


回过头看看几年前的内容,整理了5年前部分文章内容。不管从排版还是在内容框架上都较多的不足。


但有一些知识仍然可以穿越时间,比如下面的交互设计6点小技巧,可以从开发的技术层面来做用户体验的提升。


1.交互设计的迭代


①用户的交互方式在发送改变


回想以前用户从打字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人们主要经历了以下方式。


从代码——界面——触摸——虚拟现实


总体总结,在交互设计上,我们有6个原则可以考虑


原则一:内容优先


优先考虑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内容


原则二:为触摸而设计


摸清楚产品现阶段是什么支撑,在移动端的时代,以触摸的交互方式为主线


原则三:转换输入方式


减少用户操作时间与步骤


原则四:流畅性


让用户等待的时间更少,用的更爽


原则五:多通道设计


能够通过不同通道达到一些界面,增加比如活动性页面的访问量


原则六:为中断而设计


考虑用户操作成本,对一些退出的情况恢复后尽可能的让用户能够继续使用


移动产品框架需要浅而窄 ,从应用来说,用户对于产品希望能够越少的操作就能达到想要的目标。


从框架来说,移动端屏幕小,框架不能像PC端那样可以做的很大,因此需要更多精简或重新设计。


2.从开发技术角度做体验升级


②无网络的时候,加载的体验设计


在移动端APP上,head标题栏,会考虑怎么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进行优化?


如下图,微信与QQ在载入界面,还有美团的加载界面。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和加载断网带来的使用不好体验。


我们可以从下面3个方面解决



▲  微信和QQ的加载方式 



▲      美团的载入界面 


加载最核心的是速度优化和提供给用户不断网的体验,但实际上没有网络由于没有数据传输,本质内核是无法达到实时传输。但在用户体验上我们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


第一步:优化App的加载算法,使得App与服务器交互数据的时间简短。这个需要开发人员的精益求精了。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因为直接减少了加载数据的时间,也就是减少了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


第二:采用预加载机制。拿阅读App打比方,当用户在看第一页的时候,App在后台加载完后面的几页,等用户翻到第二页的时候就不需要等待加载了,因为App已经帮用户提前加载好了。这种加载机制对用户体验特别好,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要预测用户行为,加载其他数据,这样会消耗不少流量,所以建议在WiFi网络环境下采取这种预加载机制,而在蜂窝网络状态下则不采用预加载机制。这个要和开发人员讨论沟通,确保预加载机制完美运行。


第三:异步处理。这一点做得好的App莫过于Instagram,这是为什么?因为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你给好友点了赞,Instagram并不会提示你网络不好,操作失败,而是提示你点赞成功了,其实将它只是将你点赞的操作记录了下来,等网络一好就将点赞的行为上传到服务器,从而完成点赞行为。


3.移动端的常见交互名称


目前移动端APP产品经理常用的交互有下面6个: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5种交互式



▲  五种常用的交互 


标签式导航


是iOS主推的导航模式,位于屏幕底部,在Android上常见于顶部。


用户可以直观了解到APP的核心功能,适合在相关几类信息中间频繁跳转。


在一般标签数量在5个以内。超过5个,就会给用户带来太多的选择,反而不好。


标签导航让每个入口往往是比较独立的信息内容,用户进入一个入口后,只处理跟此入口相关的内容, 如果要跳转至其他入口,必须先回到入口汇总界面。


 ①该导航适用于工具类APP,每个工具都有一套独立体系,不适合需要频繁切换不同任务的情况。


 ②随着产品内容逐渐丰富,纯粹的桌面是导航开始减少,更多的是开始融入到其他主导航中,承担其二级导航的作用。(如支付宝、微信个人账户页面)


 点聚式


 最早来自应用Path,将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多个核心功能点汇聚在主界面,方便用户随时使用。不同于标签栏,通过一个点汇聚功能入口,所占空间较小,更加灵活。


①在比较小的按钮上,点击区域需比按钮本身更大,以提高用户点击的准确度;


②点击区域必须大于7*7mm,尽量大于9*9mm。


4.适配与迁移体验的开发流程


适配顺序-先iOS,后Android


许多公司在开发移动全平台应用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都会在各个平台上沿用同一套设计; 


一般来说都会根据iOS的风格来设计。因为iOS上硬键更少, 如果能支持iOS平台,则Android平台上能较容易地迁移。


但对于Android的应用主要是进行Back键的适配,使习惯使用 Android的Back键的用户也能顺畅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