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广告情报局(id:haoad123)作者: fusasa

原文链接:再看《十三邀》四季片头词文案,想手抄


“带着偏见看世界”是许知远出发的初衷。


2016年-2020年,四年时长的跨度,许知远带着偏见走到了《十三邀》的第四季。


作为腾讯新闻与单线空间联合出品的创新型访谈节目,《十三邀》不中立客观,直言带着偏见;不典型又典型,不典型是因为许知远并非专业的访谈主持人,典型是因为无论是许知远还是《十三邀》都带有特别强的个人特色。


节目的模式是邀请13个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来访谈对话,从而进行历史样本留存,探讨中国发展在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迹与个人作用于时代的尝试和努力。


然而更出圈的不是观点的碰撞,围绕在许知远个人身上的争议或许更具有热度。


回头再看《十三邀》四季的片头词文案,对于许知远、对于《十三邀》的变与不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知。


《十三邀》四季片头词文案合集



1.


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

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

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


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

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


我还开一家书店

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


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

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


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

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内心世界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

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第一季的片头词文案看起来不像节目的片头,更像是许知远的自述。


“不太靠谱的作家”是许知远对自我的定位,“勉强的创业者”是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创办书店,又为什么会出现在镜头之下,“对时代不满”奠定了访谈节目会【对撞、格格不入】的基调,“想了解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情绪与内心世界”是节目希望能给大众传达的信息,为历史留存可待参考的样本。


就文案来说,第一季最接近初创时期的状态,不知道节目走向何方,不知道能够得到怎样的反馈,只能带着创造者个人的想法与设计往前走。


也因此,这样的文案最具有“莽撞”的气息。


2.


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

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之力量。


我对技术、速度

与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


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

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


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

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


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

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


我也好奇在时代浪潮之中

一些崭新的造力、想象力,正在被孕育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与期待

再次出发


第二季的文案,基调没有变,许知远依然“带着偏见出发”,试图在时代浪潮之中,发现时代所孕育的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格格不入”感没有削弱,反倒是有所增强,许知远不再表现自己的莽撞,而使用了【不合时宜的作家】这一表述。


对速度、技术、娱乐泛化的不理解,使得他更多的带起了人们对上一辈知识分子的探讨与怀想。而对于时代本身的反思,一直在进行,技术却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更深入地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游荡者”的游离与包容,是许知远给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也是许多迷茫不安的人给自己的自画像。


3.


每一次对话

都是一次意外的相遇


彼此探测不可避免的不安

以及自然到来的释然


它令你重审自我

一些时刻更为坚定

另一些时刻则充满怀疑


它也催你追问生活之意义

它也促你观察生活之矛盾

高速变化的时代与个人意义危机的并存


只有更开放的对话,更多元的思考

才能追寻一种兼容之道


在宽阔的世界中

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第三季,文案风格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它变得精致,变得更像是节目的片头词,而不再侧重于许知远个人。


前半段,它描写的是来到访谈现场的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生疏、试探到放松。观点的碰撞,带来摇摆也带来坚定。


它也催你追问生活之意义

它也促你观察生活之矛盾

高速变化的时代与个人意义危机的并存


前两句话解读对话能给大众的启迪,【高速变化的时代与个人意义危机的并存】则既点明了时代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展示了【寻求并存】的态度。


兼容、不狭隘是点睛词,也让许知远个人的碰撞姿态、偏见之见变得更为柔软。


4.


看似静谧,可能正澎湃

表现得笃定,其实充满不安

理性,才能拥抱危险


历史,与未来一样崭新

而当下,也许如过去一般古老


以兼容之道

编织意义之网

老练亦可以很天真


第四季的片头词文案肉眼可见的字数变少,对仗、工整、精炼是它的特色。


越具体的文案词传达的意义更为具体,越抽象的文案词则传达的意义范围更广,也即文案词的解读空间更为广阔。


第四季不再直白地表达对时代的不解,而是将重点偏移到了“兼容之道”,了解、试图融合,是许知远与《十三邀》传达出的态度。


许知远从一个类似“堂吉诃德”式怀想过去的人物,变成了用“老练亦可以很天真”自述的时代观察者。


他不再是头破血流的走进不理解的世界,它走进去新的世界,并用更通透的姿态走出来。



大段的、高密度的对话是《十三邀》的节目特色,不喜欢的人不喜欢,喜欢的人被你来我往的对话所吸引。


从《十三邀》中,也输出了很多具有讨论意义的观点。


关于责任



关于三观



关于人生的意义



关于观点的极端性



(图源微博水印)


“偏见”因没有觉察到而存在,觉察到以后的“偏见”是意见的过滤器。


许知远与对话者之间的对话,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两个个体“互相说服”的过程。


“说服”不在于要相互认同,但在于相互之间的理解。


就像是个体在时代之下的迷思,《十三邀》更多的是各类观点冲突的微缩。不一样的是,社交平台上观点的碰撞更多的是撕裂,《十三邀》达成了一种对话。


该不该娱乐泛化?该不该让短视频冲击掉人们的注意力?看纸质书发问是故作姿态还是对于浅薄的抵抗?


《十三邀》发问,但不给定固定答案。它是对于大众媒体传达严肃信息功能的实验,也是从个人经验中出发对生命意义的叩问。


或许片头词文案能给我们不一样的力量:


历史,与未来一样崭新


而当下,也许如过去一般古老


见过去,见未来,见自我,见众生。把个体置于更宽的时间、空间刻度之中,也许能够抵抗掉一点生命的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