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黄有璨(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

原文链接:6个有关内容、个人IP的认知误区/盲区


当前,想尝试通过内容做个人IP、个人品牌的人越来越多。实在的讲,这也确实是个值得去尝试的机会。


但对应的,背后的认知误区和盲区也很多,大家也有很多疑问。


最典型的,莫过于“素人现在还能做个人IP吗”?


我挑了几个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一些认知分享如下,供你参考。


误区&盲区1:不理解“足够聚焦和细分能帮助自己更快出头”


做个人IP,“定位”一定是所有技术问题中的核心。


而定位的核心逻辑,是在你的变现通路明确的前提下,不断通过精准、垂直、细分来为自己赢得足够的优势,以便自己能更快出头。


所以,定位一定要足够聚焦,你才能更好发上力,也能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竞争。


举例,如果你作为一个新手,要做一个讲“运营”的IP,你大概是没法打的,因为跟你竞争的人太多了,还一个比一个牛逼有名气。


但如果你聚焦到“大学生运营求职”,跟你竞争的人可能就缩小到了100个左右。


再进一步,“二本大学生运营求职”,跟你竞争的人就只剩下不到10个了。


当你只需要跟不到10个人竞争时,你才更容易出头+获胜。


误区&盲区2:必须要能持续做出爆款内容才能做IP,才能赚钱


对于做内容来说,只有0分,60分和100分三种状态,没有中间地带。


一个人,内容能力到达60分,已经能够支持你可以稳定变现(每个月1-3W肯定是看得到的,我们的学员里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只是赚不了大钱(比如1年50-100万以上)。


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人都有机会通过做好一个内容IP让自己可以稳定赚钱。但想赚大钱,必须让自己的内容能力突破阈值,到达接近100分那个级别。 


误区&盲区3:那么多大佬都在做IP,所以素人肯定没机会了


首先,个人IP有两种:“大流量创业”型个人IP和“小个体户”型个人IP。


前者,就是那些至少几十万上百万粉丝起步,每年至少要干个几百上千万的人。这样的事,素人大概是做不了的,或者想要做成也得看点天时地利人和。


而后者,其实是那种一个人能给自己做个几万粉丝,然后每年都能稳定收入个小几十万这样的状态。这样的事,只要你多少在一个领域内有所积累,自己还对内容创作有热情、生活工作中也往往特别讨人喜欢容易获得信任,那大部分人都能做。


其次,你要相信一点——其实大部分流量平台,都会越来越警惕“被头部IP绑架”的情况。所以,所有流量平台,都越来越会关注+扶持各种有一定内容创作能力的中小博主。


所以,我挺相信未来一定是无数个中小个人IP,每个人都有几万粉丝就已经能活得很好很开心的状态。 


最后,短视频时代,其实比图文时代更好的一点是:它更能够支持同一个品类下,可能出现数十上百个人一起做,还互相不冲突,各自都能赚到钱。 


所以,至少在知识付费/知识服务这样的品类下,长期一定是呈现出离散状态,而不是绝对头部集聚效应状态。 


误区&盲区4:一定要有“足够强的原创知识输出能力”,才能做好内容IP


在“知识”有关的商业链条下,有三种角色,分别是知识消费者、知识加工传播者和知识创造者。


未来的世界里,假如“知识”有关的生意可以越做越大,我们必然需要一部分特别优秀的知识创造者,以及大量的知识加工传播者。


如果你想做一个特别大的头部知识IP,那毫无疑问,原创的知识输出能力一定是必须的。


但如果你其实只是想要做个每月能有个小几万块收入就很开心的家伙,其实未必,你能成为一个很棒的知识加工传播者,完全可以支持你做到这一点——这事的核心是你要能让其他人认可+喜欢你,只要能做到这点,哪怕你是帮别人分销推荐产品呢?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热衷于“学习”的素人,又想要尝试做个人IP,不妨追求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很棒的知识加工传播者,而且要追求通过做好一个知识加工传播者就先要开始能挣到钱。


误区&盲区5:做内容IP,一定要优先关注流量


当前的环境下做个人IP,一定要把“变现”作为起点来思考,而不是把流量作为起点来思考。


最好的状态是,你想清楚了自己的变现产品是什么,它们面向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你在内容上就专门面向这群人来做内容做输出,吸引到高质量精准流量的关注,这样你也才能更好变现。


否则,其实有大量的自媒体号,做了十几万粉丝其实最后变现也很难,核心就是一开始就没怎么想过变现的事儿。


而思考变现的起点,永远是你的产品、用户需求和定价。


误区&盲区6:不理解要做好个人IP的重要前提是能把“自己捋顺”


以我的经验,很多人——包括一些非常资深、背景显赫的人,在找准定位之前,还会面临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把自己捋顺。


把自己捋顺,核心是两端,一端是要找到自己的创作欲、表达欲和表达对象,另一端则是要能够找到自己身上某些特别闪光的地方,并能够把它们通过特定内容表现形式外显出来。


这两个问题,一个人即便过去背景非常牛逼资深,要是没有在新媒体环境下做过内容输出跟用户互动过,一开始很可能也是懵逼茫然的,因为他们既不知道自己面向的对象和用户,又不够认同+了解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怎么能跟内容结合起来。


所以,这俩问题,光想是想不明白的,只有先干起来再慢慢探寻调整才会更靠谱。


并且,很多人过程中都需要能有一些过来人“点拨一下”,往往才更容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