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案 作者:文案

原文链接:做好产生好文案的“心理准备”


语言,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手段。而把握、丰富自己想要传达的想法,是表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曾荣获戛纳广告奖、红点设计大奖的前日本电通广告文案策划、概念策划梅田悟司先生提出,想要写出好文案,需要“向语言专家的实践,再靠近一步”。


虽然梅田悟司介绍的方法是在专业工作中实际使用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提升语言表达效果也是有帮助的。因为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即使什么也不想,人们也依然可以说出话来、写出话来。


而对应到写文案上,我们就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逻辑。因为这小小的差距,可能就是在未来你与别人渐渐拉开的巨大差距。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1


越想传达给所有人,越不能传达给任何人


当梅田悟司以广告文案撰稿人的身份从事广告工作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所要传达的对象,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很多人。


例如做一个关于饮料的广告文案,那么全日本人都是他要吸引的目标。如果要做一条关于女性洗发水的广告文案,当然也存在只需吸引某个特定年龄段女性的情况,但多数情况是,他需要构思出一条能够吸引各个年龄段女性的广告文案。


但是,就算心想着“要传达给所有人”“要让所有30~40岁的女性都能共鸣”而构思出了某句广告语,最终也不一定得到好结果。然而事实是,越想传达给更多的人,往往越难构思出能够扣人心弦的语言。其中的原因一目了然,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平均性的人”。


写文案也是一种沟通。而沟通是需要在说者与听者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完成的。如果听者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话,那么说者会变得不知道该与谁共同配合完成。于是,说者感觉自己没有充分地表达想法,听者也感觉自己没有听得非常明白。问题的关键在于,就算你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想法,你也说不出对所有人有效的语言。


“你越想传达给所有人,越不能传达给任何人。”明白了这一点后,你就需要针对某一个人编织出专门说给他听的语言。



2


打动所有人之前,先打动一个人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梅田悟司开始只为某一个人构思语言。当然,这个人,必须是你想要传达给他们信息、情绪的目标群中的一员。若你能尽可能地一边想象这个人的具体模样,一边构思的话,那么你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说、说什么,才会更容易传达、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


如果想要传达给所有人,那么就可以想象自己面对的是某个好朋友,或是自己的父亲、母亲,进而构思出能够打动他或她的语言;如果是构思女性洗发水的广告语,则可以想象自己面对的是妻子、女同事,或地铁里偶遇的那个坐在自己对面的女子。



这样一来,传达对象的面孔就变得非常具体,你也能更为切实地感觉到“如果这样说的话,应该能引起她的共鸣”“如果这样说的话,未必能打动她”。与此同时,如果是在完全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的情况下构思语言的话,那么无论多长时间,你都很难找出说到对方心坎里的标准。


但是,传达给一个人就真的能传达给所有人吗?梅田悟司认为也是“未必”。构思语言时要清楚地想到对方的面孔,但这些语言能否传达至所有人的心坎里,还需要做客观的判断。



因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想法及烦恼。一边想象每一个人的情况,一边构思语言,的确是构思广告文案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种做法根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先深入思考某一个人的个性、想法、烦恼。想象如何说、说什么能够得到这个人的理解,然后再去验证,看把这一内容传达给更多人时,能否获得同样的理解。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我发现给某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或者打动了某一个人的文章,通常能够在很多人身上引发共鸣。反过来说,就算是为了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而写出的某句话、某篇文章,如果不能打动一个人的话,那么也就不可能打动任何人。”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当众讲话中。当需要面对很多人讲话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一边想象某一个特定的人,一边以“只要能让他明白就可以”的思路讲话。这便是构思出能够打动更多人内心的语言的第一步。


3


在文章前加一句“我有话想对你说”


为了一个人编织语言,然后仔细调查所构思的内容能否被更多人领会。在实施此步骤前,还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所说的内容前加一句“我有话想对你说”,确认自己是否会感到不舒服或害羞。如果没有什么不适,就可以继续进行;如果有不适之感,就说明所表达的内容还需要修改或重新思考。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标准,是因为“语言需要经常让所要传达的对象理解所要传达的内容”。假设已经事先知道了这一前提的重要性,在构思语言时,人还是会不由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构思语言这一行为上。


所以,在构思语言的时候,与其想“为了让所要传达的对象理解所要传达的内容而应该怎样”,还不如检查所构思的语言是否满足这一标准更加切实有效。可以试着把这句“我有话想对你说”按照句子成分拆开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我有话”:是否是能够断言的内容?

“想说”:是否是内心涌出的想法、真心话?

“对你”:所要传达的对象是否明确?


在句首加上这样一句话,不但可以帮助自己确认这是否是真心话,还有助于判断所说的内容能否打动对方。


梅田悟司坦言,自己之前所写的广告语,都是在经历了这样一道工序后诞生的。无论是写信、当面表白,还是演示文稿介绍,结构都是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够把这句话作为判断‘自己是否把所要传达的内容恰当地传达给对方’的标准,并灵活运用好它。”


4


删除只有自己钟情的词语


写文案的过程,其实是反复删减所写内容的过程。


而我们的语言也可以说是有“内外向”之分。我们平时思考过程中所使用的正是“内向语言”,比如浮现于脑海的所有感情、想法。而“外向语言”则是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话。


那么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应该捕捉脑海中浮现出的“内向语言”,然后将其转化为“外向语言”。例如,写文章时,手突然停了下来,或是写着写着,连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于是,你回过头来翻看前面写下的内容,觉得“或许这样写更容易理解”, 然后把某一节或者整篇内容全部删掉,重新写。



“我现在采用的方法是,想好以后,先一口气写下来, 极力避免一边写、一边修改。而检查和修改,我会放在写完整篇文章以后。”虽然写完之后,往往会发现很多粗糙、重复的地方。有时甚至会灰心丧气地感叹“哎呀,原来我也就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啊”。但是,第一次写下来的文章,说到底也只是文章的骨架而已,所以没必要在意它的通畅性和体裁。但是要关注其中是否含有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自己的感受是否通过语言表达了出来。无论语言多么优美、多么通顺,只要没有写出核心内容,那它就称不上一篇文章,充其量也只是文字的罗列罢了。


接下来要进入的是打磨文章的工序。这道工序的基本方针是通过削减进行塑形。首先应该削减的,是重复出现的语言。例如“这个”“那个”等指示代词,还有“然后”“但是”等连接词,以及“我”等主语。


把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削减至所需要的最低限度即可。因为我们在书写时,是边在脑子里组织语言,边写下来,所以很容易出现大量的指示代词、副词——可以把它们删除。


这样一来,整篇文章就产生了韵律、节奏感,不但变得通顺易读,还使真正想要传达的内容变得清晰突出。


接下来要做的,是将意思相同、但在在文章中出现位置不同的内容换一种说法表达出来。


最后要删除的,就是自己犹豫究竟是该留下,还是该删除的那部分内容了。


虽然这一步是推敲这道工序中最有难度的地方,但是,对于犹豫“这里有没有留下的必要”“这样写是否有些画蛇添足”的部分,梅田悟司一般会首先尝试将其删除。


在关于语言的误解中,最常见的当属“解释得越详细,越容易让对方明白”这一点。其实,解释得越详细,反而越容易让人搞不明白。因为在接受过量的信息时,人们容易陷入思考停滞的状态。虽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还是愿意在认真而又详细的解释上煞费苦心。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信息量越大,听众反而越听不懂的情况。



对于那些让人犹豫到底该不该删除的部分,梅田悟司视之为“自己独有的钟情”。当然,对于文章的表达,有自己的钟情之处固然重要,但如果是让对方无法理解,或者无法感觉到其意义的内容的话,与其拘泥于自己的思考,不如选择便于对方理解的方法。所以,你要鼓起勇气,大胆地删除让你犹豫的内容。


删除了这些内容以后,文章通常会变得简单直白,核心内容也会变得更为突出。说白了,就是剔除废话,车轱辘话,使整篇内容变得干净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