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广告情报局(ID:MrCopywriter)作者:文案君

原文链接:珀莱雅2022「翻身」文案,很浪漫



猝不及防,时针转到2022年。好像突然之间,2021的余量就变成0。


年龄增长一岁,在地铁里来来去去,身边的人来来去去,事业依然没有多少起色。


成年以后的日子似乎会凝固,缓慢向前进,伴随点点滴滴的腐朽。


如何面对2022,如何更勇敢地走进2022?珀莱雅用诗歌送来一份2022翻身大礼包。



翻身站迎翻身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开年之际,珀莱雅在深圳翻身地铁站所举办的诗歌展。


没有来到翻身站的人,“祝你下一站翻身”;已经来到翻身站的,“恭喜你成功翻身”。


珀莱雅的这次诗歌营销,特意将地点选在了深圳的“翻身”地铁站。


翻身站取自渔民来此定居,翻身做主人的寓意。


在2020年左右,翻身地铁站突然成为网红打卡点,无论是顺心还是不顺心的人,都会特意坐到这个地铁站,和它合个影,蹭一下“下一站翻身”的欧气。


珀莱雅此次将诗歌营销选在“翻身站,也是瞄准了这一寓意。


疫情以来,人们好像从大喊“丧”的时候开始进入了冬季的蛰伏期。


生活没有变得更为容易,甚至变得更为艰难。


一些困难不期而遇,一些打击无法避免。


人们都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咬紧牙关准备撑过人生的每一个寒冬。


在这样一个内卷的大形势下,“翻身”显得尤为迫切。


每次都精准切中人们情绪的珀莱雅,这次依然选择能表达出每一个人的心声。


诗歌里看诗歌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选在翻身站,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生活变好,打出一个漂亮的翻身战的期望,迎合了生活艰难踟蹰向前的一点向往。


那采用诗歌的形式,就是珀莱雅对于浪漫的一点坚持。


这一次的诗歌展,以“希望”为主题,邀请了余秀华、陈年喜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其中余秀华凭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起巨大争议的同时走红。


除此之外,还有学生、算法工程师、矿工、农民、音乐人等职业人群。


用诗歌,窥自身,看世界,写下对新年的理解与期待。



如果说在2022年

它不过是让一颗苍老的心

适时地苍老了一次


祝福在时代的雾霾之外

我们对视的眼眸里

依然有圆月升起



邀请山川的耐心,作用于他人

邀请所有明日,降落在明亮的时候



川流于此的旅人们

将朝暮的霞披一饮而尽



期待在这泥泞的人间

能等到一艘船靠岸



我愿做一只苏醒的羔羊

让我的灵魂冲破惊涛骇浪



我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萤火

穿流过都市的灯红酒绿

举着我叶底般的小家乡



没有不朽的事物

却有不朽的意义



玫瑰的灰烬

冬天的落日

萧瑟的你



左右移动脸,只是为了看清

嘘——

还在想象冬天



他丈量过这座城市

悲欢离合 总是重约一千克



他写诗——

为生活中可说与不可说而写诗

他写喧嚣,写城市的整个寂静



没有一个冬天

不会过去

诗歌和希望对所有人

都敞开大门



把曾经的遗憾,失落

从记忆中删去

把微笑,和你呆在一起放进记忆力

请记得藏下一点时间

在我们笑着却不愿意说话的时候


前些日子,kindle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之时,人们纷纷开始怀念“读书的人,脸上有光”的文字。


在媒介充斥短视频之时,文字或许被忽视,却从未被埋没。


无论是畅快,还是失意之时,都离不开诗歌,离不开诗歌中构建出的脉脉温情与远方浪漫。


就如当初“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句辞职语爆红,人们对于美好远方的向往从未停止;写得好的文字,也自有千钧力量。


或许这也就是珀莱雅为何选择“诗歌”这一形式来进行地铁营销。


因为在寒冷的冬季,需要文字的温度,温暖每一个为生活而奔波过地铁中的人。


他们行色匆匆,脚步疲惫,但他们满怀对春的期盼。



每一个在地铁中驻足停留的人,都像是沉浸到诗歌中去,进行描画美好生活的一个动作。



新年是微暗的火

是壁炉边上的时间


新年是将一段时光

封存安放


新年是一次亲吻后的豁然开朗

新年是被翻开第一页的新故事书



永恒奔赴




一定会开启在这样清澈的时刻

一朵芙蓉在你的眼底开花


邀请来自各行各业人写下这些平实又打动人心的诗歌的同时,珀莱雅还联合跳岛FM平台推出了音频作品。



成为诗人

是我们靠近星辰的方式


抓住地铁这一传播阵地,选择诗歌这一传播形式,邀请多行业多层次人群书写诗歌,选择“翻身站”,珀莱雅的营销,实在可以说是拿捏住了。


通过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打造公共景观,将品牌本身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再通过满足人们的期待、热望等心理,实现品牌与诗歌、诗歌与大众、诗歌作者与大众之间的传播沟通。


2022年,珀莱雅依然行走在“内容营销+情感输出”的道路上。


2022年的我们,也还行走在在充满希望的独木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