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社区营销研究院(id:Community_Marketing)作者:陈良

原文链接:并非抹黑教育,只是行业本就鱼龙混杂!


“一个人的死固然是个悲剧,但是因为他的错误而牺牲的战士难道只是一个数字统计?”


这段最早发表于1932年,德国宣传员Kurt Tucholsky在《法国笑话》中的一句话,如今看来倒也真有几分预言的味道。


各种人类成为数据的言论遍布各个社交角落,无数青年为此慷慨陈词,感叹着时代的衰落。


不过就目前来看,他们是吃多了找不着地儿消化了。

 

人类成为数据只是一种偏向极端的概念。在你妈眼里,你永远都是那个不让人省心的屁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真正可怕是,当人们还沉浸在对此天马行空的揣测时,却从未意识当下另一个更为残酷的事情:在商业股掌的玩弄间,人们已经开始变为一个个只有满身情绪的跟随者。连自以为最聪明的头脑,也变得异常滑稽起来。

 

被人肆意玩弄。


 

2013年,正处微商爆发元年。

 

几个天南地北的小屁孩,偶然相识在天涯论坛。其中最小的16岁,还在读高中;最大的一个也才21岁,之前在工地绑钢筋。

 

有一天,因为某人提出的一个想法,让他们不远万里相聚一起,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公司。


没有学历,更没有经验,却硬是将培训做的风生水起。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发现:这一届网友居然比他们还稚嫩。


每个人,无一不在各种「百万神话」、「励志鸡汤」的熏陶下,产生了一个相同的共识:只要从事微商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自己就能逆转人生,走向巅峰。

 

有梦想是好的,不然哪天喝多了都不知道吹啥了。

 

人人表现的都像革命英雄,义愤填膺掏出靠省吃俭用才攒下的一笔积蓄,申请成为了某款“爆品”代理。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该大展拳脚时却两眼发懵。

 

宰光了身边人,又找谁宰呢?

 

有句话说的好,挖金子不赚钱,卖水给挖金子的赚钱。

 

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些被成功洗脑的微商,还没等到赚够买镰刀的钱,自己又再一次成为了韭菜头。

 

毕竟如果发现问题不去解决,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追梦赤子心呢?

 

我管这些人叫倔强的韭菜。

 

简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实际上,每个自嘲自己是韭菜的人内心是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韭菜的。

 

在赌徒的世界里,这只是他们暂时的失利而已。

 

微商培训之所以那么诱人,只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开始普及,以及大多人卖货除了宰自己身边人,就真的找不到其他人可以宰了。

 

一个认知差,一个经验差,组合诞生一个无限增量机会的需求市场。

 

而相比卖货,显然课程也更容易吸引草根眼球。

 

毕竟,索取和欲望才是人类的天性。

 

借助互联网这层外衣,几个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的小屁孩,凭借高超吹牛本领和刻入骨中的抄作业技能,用勤能补拙的态度,整天发帖霸屏各大主流论坛,用免费课程扫荡引流。

 

最终顺利完成了一开始就拟定的“造神计划”。

 

那时候,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知识付费」的生意,很神圣。但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自己做的不过「知识搬运工」角色,low爆了。

 

但这都不重要,毕竟赚钱的快乐是谁都无法抵挡的。

 

所以到现在,我一直坚信一个观念:内容不是教育的第一竞争力,懂做教育才是。

 

或者可以说,有没有经验和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抓准需求教育的人的心理。

 

现在有知识、有学问的太多了,花点钱就能买来。

 

就算不想花钱,花点时间网上收集整理也不是不行。

 

因为不管是通过怎样途径和方式创造的内容,只要合理合规,没有错误和bug,能正确引人入门,那就是有价值的。

 

但要真正搞懂怎么做教育,确实挺难的。

 

这不仅是门社会学...还是门成功学。

 

最后还会上升到工业动力学。

 

聪明的赚无知者的钱,等无知者幡然醒悟,又继续收割下一批无知者。

 

以此无限循环,最后你会看到,一个徒有虚名且规模庞大的培训集团就顺利诞生了。

 

或是无数个复制粘贴版的教育机构/平台出现了。

 

 

故事到现仍在继续。

 

这一方面说明了人类为达到欲求,并不会在意过程到底low不low,只要能让他们体验到在“追梦路上”带来的精神愉悦;

 

另一方面也深刻应证了,人从漫长历史中唯一所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除此外,教育行业最容易导致内卷也是很大诱因。

 

人人都不想自己是差的一个,看着周围人都在努力学习,看着自己与他们不断被拉开的差距,内心就会愈发感到恐慌和焦虑,最后不得不逼自己也要去报名学习....

 

跟随大流。

 

就像当初的微商培训,当你看到同期小白陌生人引流已见成效,自己还不懂怎么写朋友圈文案;又像K12教育,别人3岁孩子便能说一口流利英语,人见人夸,自己孩子却连基本发音都不会,你会感到着急吗?

 

所以为什么会说教育行业贩卖的其实是焦虑,不无道理。

 

因为焦虑,因为恐慌,大家都会自觉的与周围对比。

 

只要不被落在后面,就能感到安心。

 

但这比来比去,并没有达到教育本质目的。

 

换来是人人自危。人人开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纾解内心那份危机。

 

换来的是教育行业如沐春风,各式各样培训遍地开花。

 

至此人们心中那份焦虑不断加剧。

 

人们又开始比谁会的多了。

 

让教育行业“当之无愧的吸血鬼”名声愈发在坊间响亮。

 

 

但在韭菜心中,割韭菜的永远是他们信奉的爱豆。

 

比如那几年互联网产业兴起,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一时间风头无俩,为大量在原行业看不到希望的人指点迷津,照亮前路。

 

甚至学成还为你安排高薪就业。

 

你非常感动,还十分想为他送上锦旗。却殊不知自己只是花钱找人嫖了,还要去打工赚钱让他嫖。

 

如果你觉得这就算狠了,那你就太小看这个行业了。

 

实际上很多机构会一次性布局多个教育领域,或是快速迭代APP(基本换汤不换药,换名不换课),以达到单个韭菜、重复收割的目的。

 

我一个朋友,三十几人团队就有10多个教育品牌,隔三差五还会迭代一些新的。算很小的规模。

 

他告诉我,现在流量那么贵,转化成本也高,逮住一个肯定就要往死里搞。

 

况且,尊重每一位韭菜本是教育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每个人的价值都不可限量,如果不帮助其放大潜能那就是失职。

 

所以你别看一些机构不知名,旗下教育品牌也没听过。但他们每个月流水,甚至比一些头部教育品牌都高出几倍。

 

玩法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变量。

 

矩阵更像是现代化的科学武器,将镰刀升级为了收割机。

 

 

不论那个行业发生变量,都会影响整个商业生态发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从职场角度看,这种“比比比”最直接导致的现象,是现在人才专业领域不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各个都变得多才多艺,很多人一人就能挑起多个岗位担子。

 

还只用老板付出一个岗位的薪资待遇。

 

企业看到这些变化,随即也慢慢提高了招聘要求,让工作变得越来越难找。

 

这就产生了一个不合逻辑的结果:人花时间花钱提升个人能力,没换来涨薪,还要为了争取一份工作,不断降低自己工作条件。

 

工资少点可以、加班可以、单休可以...

 

有时候我就很好奇,这个时代真的生病了吗?

 

人们变得只能任由摆布,在商业的股掌间被肆意玩弄,还无法伸手反抗,因为你这可能将会是与整个社会作对。

 

卷吧,卷下去。

 

卷到最后大家都开心了。

 

 

并非抹黑教育行业。

 

只是行业本就鱼龙混杂,加之套路多到令人发慌。

 

同行联手,相互倒手各自小韭、与师合作,倒逼学生成韭...这些幕后的操纵者,似乎只给了韭菜一条路,就是被割和去被割的路。

 

韭菜能怎么办?

 

受伤也只能打碎牙使劲硬抗,重蹈覆辙微商命运,成为某教育机构签约KOC,获得公司扶持,替人分销,找更多的韭菜入网,找点损失。

 

或是进入另一个受伤韭菜的网...

 

反正鲜有人能真正挣脱出去。

 

毕竟现在同侪压力这么大,内卷又这么严重,就连刚出生娃娃,也没资格说自己不会深陷其中。

 

除非你能找到一个良心机构,还能减轻点痛苦。

 

我们一定要相信光。

 

可说到底,教育机构至少有一点是值得称赞的,它教会了我们一个社会朴实的道理。

 

你花多少钱,学多少课,跟你能不能成功是没半毛钱关系的。

 

但如果你不学习,不上进,失业却是迟早的。

 

能怎么着?

 

没头脑和不高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