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品牌见实所(id:pinpaijianshisuo)作者:小五

原文链接:为啥说花西子、茶颜悦色等一批品牌的爆发证明了——社交营销才是未来?


「年景」不好的时候,品牌营销就会变得特别难。但即使大环境不好,钟薛高、完美日记、元気森林这样的品牌还是撬动社交营销的力量,取得了令业界咋舌的销量神话。社交营销驱动品牌成长的阶段,与取得高流量相比,我们更应该潜入用户社交链条,和用户建立信任关系。


1


解决三个问题


互联网出现之后,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不断在提高,但品牌和用户之间建立信任感的效率却不断在降低。玩转社交营销,品牌需要从品牌定位,人群对话和信息传播三个维度入手,获得用户信赖。


1、 定位回归消费者,形成差异化认知


清晰的品牌定位,以及差异化的消费者认知,是品牌区隔其它竞争对手的关键。传统营销时代, 品牌定位惯常爱喊口号,类似于XX领导者,为的就是迅速抢占自己的市场地位。很显然,如今的消费者对这样的品牌定位不再买账。品牌需要重新构思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定位回归消费者,建立差异化的消费者认知。


比如饼干品牌AKOKO,就从来没把眼光局限在产品品类上,他们将自己定位成服务于女性的情绪满足及社交关系的工具,满足的是女性的社交需求,这个差异化的社交型品牌定位,就是他们建立心智隔离的秘密武器。钟薛高也是打出中式概念,利用快乐情绪的传播者角色圈粉无数。



2、 细化目标人群,建立针对性对话


一句话对所有人说的时候,它就变得没有意义,这句话在品牌传播中同样适用。大家观察社交媒体的变化就会发现:垂类社交媒体的崛起已经宛若疾风,而抖音、微博等综合型社交媒体内容,也日趋垂直细分,如果品牌在社交媒体上再用「广播」模式喊话消费者,可能最后得到的也只有一地寂寞。


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要细化目标人群,从用户内容兴趣出发,建立针对性对话,为用户提供更加针对性的品牌服务。


国外的老年护理中心Bupa就是通过针对性对话,与用户建立深度社交关系。为了与用户达成深度对话,他们搭建起一个内容平台——The Blue Room。建立这个内容平台的时候,他们的内容就聚焦“Caring”“Families”“Healthier”以及“Manage & Recover”等主题,从描绘美好生活的角度,真正与消费者实现深度交流。Bupa的内容能够得到大量用户喜欢,就是因为做到了一点:他们的内容非常精细化,一眼就能让用户知道内容于自己而言有何价值。



国内也有很多品牌通过细化目标人群,直接与圈层人群进行针对性对话。比如哇哈哈就跨界盲盒,联合泡泡玛特非常受欢迎的DIMOO打造了pH9.0 盲盒水,里面每一盒盲水的味道都不同,只有拆开才知道。哇哈哈相对聚焦的营销动作,除了追盲盒热点,其实意为聚焦热爱潮玩的年轻人群,与他们达成深度的心智对话。



3、选对信息承载平台,亲密感最大化


营销动作要相对聚焦圈层化人群之外,选对信息承载平台,同样是品牌利用社交营销抓牢目标用户的重中之重。


比如想要和正在减肥的用户建立亲密关系,KEEP就是承载品牌营销信息的优质平台,因为这上面聚集着大量想要减肥的用户,而且它打通了从内容获取到消费转化的链路。而想要和二次元用户玩在一起,B站自然就是第一顺位选择。对照针对性沟通,品牌在选择信息承载平台与用户做深度情感交流时,相对垂类的媒体或平台可能才是更优选择。



2


成就极致的用户体验


如今,不卖产品卖体验已经成为很多品牌的共识。在社交营销中,我们同样需要瞄准一个目标:将社交要素融入到品牌营销中,成就极致的用户体验。在成就用户体验上,我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首先要赋予品牌人格力,建立真正的情感沟通;其次要努力降低利己程度,为用户提供价值;最后是适当留白,给予用户讨论自由。


1、 赋予品牌人格力,建立深度情感沟通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除了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形态,其实也将品牌与用户之前的点对面关系扭转成点对点的关系。品牌想和用户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就要拥有自己的人格,具备情感沟通能力。通过明星/KOL,进行人格化情感转移以及转变企业组织形态是两种比较常见的方式,通常来说,二者基本并驾齐驱。


通过明星/KOL,进行人格化情感转移,利用的就是人们爱屋及乌的心理。比如花西子新上市时并无人知晓,但他们选择成功利用李佳琪的势能,不仅仅是利用主播取得了销量突破,更是将李佳琪的个人影响迁移到品牌身上,为自己赢得了信任背书,让用户觉得花西子这个品牌和李佳琪一样nice。



而转变企业组织形态则是传统组织向传播型组织进化,从而更好地解决与用户之间价值交换的问题。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广告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所有品牌都能成为媒体的时代。建立自己的传播组织形态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独特的「社会化人格」,和用户当朋友。


茶颜悦色能让这么多用户坚守在长队里,难道仅仅因为好喝吗?其实,味道好喝只是前提,大家购买它的产品并发朋友圈,这从侧面代表着用户对品牌个性的认同。他们的人格化,首先就体现在接地气上。比如他们会在微博上称自己为「小破店」,被人抄袭了都是很佛系,用一句“忙着忙着就不气了”,实现四两拨千斤效果。而且,他们还会在小票上用诙谐的方式告诉消费者:只有我才是最正宗的,等以后有钱了就去告他们,简直不要太圈粉。同时,茶颜悦色还潜藏在社媒评论区,用自然真实的态度和粉丝互动,让用户主动拥抱品牌的真实情感。



2、降低利己程度,为用户提供价值


《影响力方程式》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公式,我觉得在社交营销中同样适用: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可靠度*亲近感*利己程度。前三个都是倍增因素,只有利己程度是倍减因素。从这个公式来看,品牌想要利用社交营销揽获人心,就要想尽办法让用户获益,提高用户参与的价值感。比如为用户发声,提供情感支援;通过有趣的社交互动,为用户提供娱乐价值,与用户真正玩在一起。


为用户发声,提供情感支援,其实就是帮助用户抒发某种情绪,其中要诀就是将抽象化的概念具像化,甚至可视化。比如国外纯净水品牌Life Water发现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没喝完的瓶装水,而缺水地区却仍有很多小孩没水喝,这显然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们可能无法具象地抒发这种情绪。而Life Water就敏锐抓住这个用户洞察,特别设计了七款印有缺水地区孩子的半瓶水,以整瓶水的价格出售一种只装有半瓶水的产品,消费者购买的另一半水则会捐助给缺水地区的孩子。想要证明同样价值观的用户,买这款半瓶装的水就好啦,这其实就是抽象化概念的具象表达。



和用户玩在一起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看乌克兰卫生部是怎么做的:疫情期间,乌克兰卫生部发现很多人宅在家,经常用很多不良的姿势瘫着因而埋下了各种颈椎病隐患。所以他们联合红十字会开发了一款名为Instagram游戏,通过人脸动态识别技术,人们可以用脸控制一个被隔离的小人,阻止它出逃,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是因为它极富趣味性,所以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数万人追捧。



3、适当留白,给予用户讨论自由


毋庸置疑,UGC是社交营销中的重要一环。但品牌若想刺激海量UGC传播,自吹自擂往往效果不佳,适当留白,激发用户的表达欲才是明智之选。


这几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紧接着刷屏的还有秋天的第一套房子、第一波减肥、第一次XXX,是不是感觉非常莫名其妙?其实倒也不是,秋天的第一个XXX,能刷屏就是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万能公式,时间+仪式感+与己强相关性+个人目的表达,说白了就是我们能轻而易举利用它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观点。微博上一些情感博主,也常常利用留白,唤醒人们的分享情绪。比如第一次一个人住,我感觉XXX;第一次和男生牵手,XXX等。



3


产品社交化,all in卖货


驱动决策环节,我们还需要用产品攻场景、攻渠道、攻用户 ,通过产品社交化,all in卖货。首先将产品打造成一枚社交货币,满足用户建立形象和炫耀身份的需求。让销售渠道内嵌于社交平台,增加销售触点,利用特别的激励,打通购买心理通道,提高决策效率。


1、创造行为剩余,设计能够自我宣传的产品


新传播环境下,产品是品牌最大的媒介,而产品代表的个性就是圈粉的万金油。目前市面上能够成为爆品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能够创造行为剩余,具备自传播能力的产品。


想要产品自己能说话,首先它的品类上要突破传统,具备微创新性,其次要有叙述故事的能力,包装也要有视觉张力,拥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什么是品类微创新呢?比如:坚果 VS 每日坚果;洗发水 VS 防脱洗发水;牛奶 VS 晚安牛奶等等。他们代表着新概念,满足着新的细分需求,从而自带吸睛光环。


其次,是要有叙事故事的能力。这个能力通常就是品牌赋予的,比如乐町和小王子最近推出了联名毛衣,这款联名卫衣就可以被称作是能够创造行为剩余的产品。因为它不仅是一件毛衣,同时能够叙述小王子的治愈故事,能替我们展示个性,满足身份炫耀需求。我们购买后,除了穿在身上,发个朋友圈炫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包装上的视觉张力,其实并非是强调产品的精美度,而是要求它与众不同。比如都是一杯奶茶,答案茶可以将秘密埋入其中。都是拖鞋,crocs洞洞鞋就会借丑上位。这些产品能够创造行为剩余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话题感加注,抓牢了人们的兴趣。



2、销售渠道内嵌于社交平台,增加销售触点


社交媒体和销售渠道之间融合也成为一个大趋势。品牌如果想在社交营销上玩出点名堂,搭建全景销售渠道,多维增加销售触点,缩短转化路径,让消费者随时随地能买到基本上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完美日记就是个不舍余力将销售渠道内嵌于社交平台做得贼6的品牌,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天猫、京东旗舰店,还开拓了小红书、抖音小店、微信小程序等社交化销售渠道,无论何时何地,消费者被内容种草之后,就能达成即时购买,转化路径短到难以置信。



3、 利用特别的社交激励,打通心理购买通道


在临门一脚的销售转化上,我们要学会利用特别的社交激励,打通消费者的心理购买通道。对比+低价、同侪压力唤醒+稀缺,模仿效应+利益刺激,都是很好提高购买决策效率的方式。


比如,一款不为人知的平价化妆品,如果想要快速得到用户信任,降低用户的心理防备,可以怎么说?


对比+低价:迪奥平替,限时XX元手慢无!


利用同侪压力唤醒+稀缺:小仙女都在用,限量100套!


模仿效应+利益刺激:李佳琪推荐,领券立减100元


结语:


尽管今年人人都在谈论营销效率,纯粹的高流量策略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但我仍认为信任与情感关系的建立远比信息到达率重要得多。未来品牌社交属性的强度,将会决定自己的溢价空间。日后无论媒体环境、沟通方式如何变化,我们只要坚持以用户为本位的营销策略,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总归会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