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案与美术(id:copyart)作者:文案与美术

原文链接:B站,拍了几支真广告


在不像广告的广告《浪潮3步曲》之后

少有人不知道B站

人群广泛、文化多元、包罗万象 

最新出炉的几支B站“真”广告

把一个大众化的B站形象

更直观地展示在了受众面前

 

当你开始看B站

你看到了什么


 


点击播放视频

 

TOPic制作的这三支视频,邀请的是前段时间在长春电影节凭借《受益人》,拿到“最佳处女作奖”的申奥导演来拍摄。这也是他转行电影导演后,首度操刀的广告作品。


据说,B站这次也是以拍电影的规格来拍广告,成片背后的每个镜头,其实都经过了多组拍摄。比如在公园里大爷们打鸟,为了保证大爷们能演出摄影师的气质,一个镜头拍70 take都属于常规操作。


 

广告里各位手拿长炮的大爷们,摄影可能很专业,但没演过戏,想要拍出“专业状态”,就必须反复磨合调动情绪,这是在拍摄中非常难把控的。


  

还有就是男生篇中地铁场景,开始找了50多位群演,导演拍完规定镜头之后,为了更好的感官效果换机位拍摄,结果发现群演严重不足,于是第二天直接把群演增加到200人才完成拍摄。


也正是这种电影式的拍摄要求和各种“小意外”,把B站“不像广告的广告片”的画风延续下来。


因为这几支视频不那么有广告感,受众才有了不断看下去的动力。

 

另外,夸张的人物表情特写,和气氛营造十足的慢镜头,各种细节给得不多不少,也不会造成夸张过度的反感。


 

 

尽管正片剥离了广告感,但在每段广告结尾,“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的信息,和略带洗脑味的广告曲,却又反复向观众申明,这是几支真·广告


 

为什么一向走“情怀路线”的B站要拍摄这样几支真·广告

 

破圈,从打破大众固有印象开始

 

不难看出,整个系列片子的创意,来自B站用户的一句调侃:众所周知,B站是个学习APP。这句调侃也是B站打破刻板印象的一个突破口。

 

现在说起B站,依旧有些人还停留在围绕ACG展开的标签里——二次元、鬼畜、小众亚文化等等。


但当我们真正打开B站看看,就会发现,B站比我们印象中更多元。除了ACG,还有大众娱乐,日常生活,乃至科技、财经......更多领域内容在B站全面开花。


  

成百的文化标签,数目可观的各领域创作者,以及高频的内容消费者互动,已然表明,月活1.72亿(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的小破站,正在探索更广的海域——事实上,在用户的推动下 B 站早已成为众多网络流行文化的发源地。

 

所以,大众认知已经跟不上B站实际发展。


B站想要吸纳更多用户,就不仅要在业务上破ACG圈,更要在大众心智上,打破固有印象。所以B站的真·广告系列,从更多元的角度来破“业务印象”的圈。

 

阿姨学时尚,大爷学摄影,宅男学瑜伽的场景中,B站都在刷新自己的“功能性”印象——不仅是二次元阵地,更是个“学习APP”。 


 

但B站并未真的把自己叫做“学习APP”,转而强调“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

 

大多数广告影响力来源,一在于是否“有趣”,即创意能否吸引观众;二在于是否“有用”,即广告信息对观众是否有用,与自己是否“相关”。


因而正如前文所说,“学习”只是一个切入口,用于建立与观众最直接的相关性,把内容做“有用”。但在实际中,在B站上你能干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创作分享、比如同好交友——一切都围绕兴趣而生。


而如果你成为B站用户,也可能会因为兴趣而成为一个行业的牛人。这也是视频里“ 当你开始看B站,从此XXX多了一个牛人”的创意由来。为了加强前后对比和一种史诗感,所以在表现主角的时候用了交响乐和慢镜头。

 

再探究一下这些出人意料的创意故事和主角,就会发现,B站还在打破片中老、中、青三代人的群体印象。



 宿管阿姨可以学穿搭,成为一个懂时尚的人


 

 退休大爷能玩无人机,成为摄影老炮中独领风骚的硬核玩家


 

男生练瑜伽,可以很柔、可以很稳 

 

不论年龄、性别、社会身份,在这个开明、包容,提倡个性化的时代里,你也可以根据兴趣,尽情做自己。

 

当你开始看B站,你也能成为下一个“最靓的崽”——这是B站在“学习”这个实际功能性之外,对B站用户许诺的精神领地。


所以说,在这个系列的广告里,B站不仅仅是在扩展平台业务印象,也是在就“勇敢做自己”、“发掘自己另一面”社会性议题下表达品牌支持、鼓励态度。


尽管这样的态度,在B站其他品牌片中也有体现,但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

 

B站,还是那个味儿

 

不知道你是否看出来了,阿姨篇中的篮球少年其实是《入海》中的主演,这也是品牌方能希望广告资产有个延续性。就创意内容来说,这个系列里的B站,跳出了站内内容本身,用普通用户的单线视角展示B站,显得更为扁平。


这样描绘出的B站,还有B站那个味儿吗?

 

其实“当你开始看B站”立意中的“开始”两字,就已经决定了这条片子应该是拍给未来B站用户看的。


如果国庆期间你进过电影院,可能看到过这系列广告。而它面向的大多数可能“非B站用户”。再去讲B站特色,并不一定能引发群体共鸣。


所以这三部广告片,更像一个快速入门。它并不着急告诉你B站具体有什么,而专注于告诉你,你在B站能获得什么。

 

对于大多数潜在用户而言,“深入了解平台,再被内容吸引,转而成为用户”这个过程过于漫长,时间成本过高。所以,广告内容就不如直观告诉他们,“B站”能为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个系列甚至直观到,未来用户的使用场景建议,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可以在无聊闲暇时上B站


 

也可以和早上洗漱这些日常行为同步进行上B站


  

 还可以睡前见缝插针上B站,培养学习习惯

 

每个场景都在暗示B站使用,更加碎片化和日常化——“不浪费太多时间,就能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是符合当下用户内容消费习惯,也更有利于B站赢得互联网下半场的时间战。 


总的来说,大众化和扁平化的叙事,让B站这个系列广告更高效。没有Lo裙、汉服和局座,也并不意味着就少了B站味。

 

这个系列的B站广告,在我看来,一源于有象征性的精神符号——每个主角在片尾的英雄主义叉腰和恢弘的BGM,都明显向B站的热血“中二”致敬。


B站的中二,虽然源于二次元,但更多的是展示平台用户的热血活力,可以说是站内独有的“精气神”。



其二是无年龄差的学习剧情,是在告诉所有人,B站一直以来对于“年轻”的界定和从未改变的平台态度——有热爱,有创造,有表达,有积极生活的态度,就是“年轻”。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系列拍摄的起点——B站在成长,B站年轻文化也在成长。 


B站的成长,实际上是与年轻文化同步的。这里的“年轻文化”并不单单指我们印象中的唱、跳、rap,街头和鬼畜。


更多的是根植于当代年轻人骨子里的一种“成长力”——不满足于眼前的世界,不满足于只做文化的追随者,更不满足于舞台上只有“别人”的表演。

 

所以他们在B站上分享、产出、展示,去推动各种小众文化汇聚成时代的洪流。而现在,这种生长力正在辐射出圈,成为各个年龄段,各个圈层生长的同一方向。


当我开始看B站,我看到了从年轻文化中崛起的B站,正在带着更多人走向年轻。

 

当你开始看B站,你又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