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行行行广告(id:gh_edb549b78b4e)作者:老大

原文链接:什么是代言人策略



代言人不等于流量。代言,是一门学问。很多职场新人问我,策略能决定一切么?代言人这种你能有什么策略呢?还不是谁火跟谁谈呢?


其实不是,代言人,也有策略。代言人的选择,由我要做什么决定。很多错误的代言人策略,都是围绕着,我有个代言人,她就是我的中心来构建策略。这就是常见的本末倒置。


一个代言人的应用,都有什么学问呢?



代言人策略1.0:谁来代言


虽然我们都知道代言人应该符合品牌。但是,这背后到底有多少学问,是值得细说的。


举个例子:出演肥皂剧的艺人,往往更加适合迎合消费者的“梦”,所以这类艺人特别适合香水、服装等。美好的形象可以投射自己的心理并形成联想。


而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喜剧艺人,反而更多代言的是国民性比较强的服务和产品。你看美团代言人:沈腾、贾玲;威王就会请杨迪制造更多话题。


这些艺人与品类的天然联系,构成了代言的基础策略。


错误的想法是,谁火谁代言。他火和你火,完全是两件事。如果只利用他粉丝的作用,那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你的产品,大部分都只能卖给粉丝。那请问你的市场细分策略和定位,到底是什么呢?这不就是说市场部其实没有任何思考,只会砸钱吗?



代言人策略2.0:谁来,怎么代言


艺人与品类的联系,并非绝对相关。杨幂大喊58同城是个神奇网站和没事儿就吃溜溜梅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所有共性,都会有特例。



所以,我们更应该明白这点:代言人策略=代言人+如何用。这既包含了WHO 也包含了HOW,这是一体化思考的问题。


试问如果一个明星身上挂了很多代言,消费者是否还能区分谁给谁代言过了,这就是明星代言的边际效应递减。只有做到代言的加持,才会让代言变得有效。


著名的代言案例,都是有话题的。现在代言人的核心用法,就是把一个美男和一个美女,丢在海报上,到处展示。消费者读到的信息是:我有钱,我请得起。这种合作里,甲方P图的时间,甚至比想创意时间还多。见过一些极端案例,客户为艺人建了馆,为她做演唱会,为她做很多定制合作,换来艺人一句【很感动】。消费者懵了,关我啥事呢,这就是我们说的自嗨。


为了减少这种自嗨,我们就必须从怎么用艺人出发。


LV请戈尔巴乔夫,拍过一个广告片,一张照片带来了无尽的话题,这也是代言的力量。



木村拓哉是日本顶级艺人了,96年的时候,日本佳丽宝品牌找这位男艺人代言了口红。这件事引发了广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种创意的加分,是艺人价值与品牌相结合的共赢,这要比把艺人大脸贴在广告上,要更明白、清晰、有影响。虽然我们也会请男性,比如请李佳琦来代言口红,但没有这种反差,就没有这种话题了。



代言人,是有钱企业的特权,有钱不等于任性。因为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希望得到市场回报。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全公司发动,共创20多个代言人候选名单,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分头去询问谁能合作。逼得艺人经纪开始咒骂,哪家品牌这么烂,每次询价都涨一次价格。


和代言人合作,大家更习惯的是你带有明确的策划方案,知道要干嘛,知道这个方案对我的声誉是否也有提升。你找100个人,来问10000个艺人,谁都可以做的合作,这件事本身对艺人来说也是侮辱。有钱,能获得合作,有脑子,才能获得尊重,这就是深藏在代言人策略背后的一些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