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黄有璨(id:owen_hyc) 作者:黄有璨

原文链接:关于写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临时起意,更新一篇。


一直都有很多朋友,都表示想要学习写作或者更好练习写作,但要么是感觉没得写写不出来,要么是写出来感觉不好读不下去,但回到自己身上想要提升,好像又有点无从下手。


正好近期跟一个朋友有聊起“如何在写作上持续精进”这个话题,不妨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对此的思考和建议。


我个人的感受是:写作这个事背后要想做好,其实有3个层次的因素可以去思考、调整或逐次加强的——


一是你对某件事或某个话题所产生的表达欲;二是你自己对该事件/话题进行思考和观察的角度;三则是你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先说表达欲。


我特别信奉一件事——一篇内容,如果作者本身的表达欲就不够强,那这篇内容极大概率本身就不会是一篇好内容。这也是很多新媒体小编每天以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在做一些内容生产,但生产出来的内容往往都乏善可陈的核心原因——很多他们拿到的选题或者话题,其实他们自己是缺乏表达欲的。


举例,有个朋友之前看到一篇报道,说调查称未来或许有超过40%的人都会长期在家办公,感觉话题不错有点兴趣,想看看是不是深挖下写一篇文章,结果动笔写出来了之后,内容特别平没啥亮点。然后就问ta这篇文章背后ta有没有啥特别强表达的,ta说好像没有,更像是在完成一个作业。


所以你瞧,这样的写作,从出发点开始,可能就注定了不会有啥好结果。


对比来看,我在2015年底写过一篇《豆瓣十年,一个典型精英社区的起伏兴衰》,当时我的感觉就真的是作为一个见证过鼎盛时期豆瓣的用户,对比豆瓣的当下,那是多么感慨嘘唏,充满了特别多的情绪和感受想要表达。


而这种表达欲,既可以是你一开始面对一个话题时就很强烈,也可以是你在深度了解一件事的时候伴随着不断搜集素材、深度了解而逐渐产生的。


前者的表达欲,多半源于你的某些特殊的经历,就像我对豆瓣、微博、知乎这样的产品可能都会充满着类似的感慨一样。


后者的表达欲,则会来自于你对一些人和事的特殊思考、观察和情感共鸣,比如,还是拿“全球在家办公人数可能超过40%”这么个事来说,也许我在收集素材时会特别开始关注和担心作为女性职场人,当母亲和职场角色糅杂在一起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该如何平衡;也可能我也会特别好奇于人们的社交方式会不会因此被重构;我可能还会去思考这个趋势背后,可能会诞生一些什么样的公司和商业机会……


上述种种,都是“表达欲”。


切记,在一件事、一个人面前,若你心中并无各种汹涌翻腾,则你写作的起点可能都是不成立的。


再说思考和观察角度。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聊豆瓣这个产品和这家公司,我可以从商业价值角度来聊,可以从用户使用体验角度来聊,可以从员工和同行竞争的角度来聊,可以从内容、社区氛围的角度来聊,还可以从一个老用户对它的情感历程来聊。


同理,如果要观察写一个人,你也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从日常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等细节来观察写起,可以从ta的人生经历写起,可以从ta在某个项目或工作中的表现成果来写起,还可以从ta的一些跟其他人特别不一样的行为习惯来写起。


对写作者来说,需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去观察和思考它的角度一定会是非常丰富而多元的,你需要刻意去练习,在任何一件事面前,都能保持同时使用多个角度去观察或思考ta,且还能逐渐形成一些你的结论。


如果说强烈的表达欲是一篇好内容存在和诞生的前提,那么好的思考和观察角度,则是一篇内容能有多独特或者能有多丰富多彩的核心决定性因素。


当然,观察思考角度背后,也跟一个人的思考观察能力有关系。但限于篇幅,这个事先不在此展开了。


最后是表达和写作技巧。


关于表达和写作技巧上,又可以再细分为几个层次——


写作主题和结构;


语言风格;


用词和句式。


上述几个层次,也同样都可以刻意积累和训练。


举例,写作主题通常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在虚构类写作里,有单线程和多线程交叉等写作结构。


非虚构类写作里,可能也有层层递进说明、总-分-总、多点独立叙述论证等多种结构。


每一种写作结构,你都可以有意临摹之。


然后是语言风格,这方面,我的经验就是:你可以刻意去模仿任何一个你觉得你特别喜欢的作者,然后在模仿的过程中,你也许自然就会形成你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我自己为例,我其实先后曾经刻意模仿临摹过郑渊洁、熊培云、吴晓波、凌志军、小马宋等人的写作风格,但当下,我自己的写作风格仍然是独特的。


最后是用词和句式。


这个就简单了——看到好的让你特别有感觉的词、句或者句式,都记得一定要记录下来,然后有意识在写作中去应用和填充之,时间长了,相应词句的使用自然会对你变得特别自然。


比如,有一个句式,其实我自己就特别多的在刻意练习和使用——


“人总是会经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你需要不断打破自己身上的边界,发现自己的可能性;而后一个阶段你则需要不断建立自己的边界,明确自己的使命和局限。”


“写作这个事背后要想做好,其实有3个层次的因素可以去思考、调整或逐次加强的——


一是你对某件事或某个话题所产生的表达欲;二是你自己对该事件/话题进行思考和观察的角度;三则是你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当前的时代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在一切对外竞争中,都总会有一长一短两类时间战场,二者你必须牢牢把握住一个,才能有机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一短,时间维度大概是1-2年。


一长,时间维度则大概可以放到10年以上。”


然后是词,这个就可以很多了,任何一个你偶然看到觉得特别惊艳特别好的词,或者是觉得越品越有味道的词,都同样可以储存起来刻意调用之。


比如,我有段时间对于“患得患失”、“借假修真”这两个词都觉得还挺有味道的,于是也专门写过几篇短文,甚至在周报里有专门写过对这两词的理解,在写作中也多次刻意去训练对两个词的使用。


如此略做积累,它们自然就成了我的写作词汇库里可随时调用的武器。


好的结构、句式和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等细节,最后会决定一篇内容的阅读体验和质感。甚至对于一部分内容,比如诗歌、散文等,可能句式、用词等就是它们的灵魂。


讲完了。


仅是结合自身经验的一家之谈,希望对你多少有点启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