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公关网(id:CIPRA_2013) 作者:矫沂儒

原文链接:新媒体时代老字号的反思与自救 | 特别报道


狗不理在2020年9月10日的差评事件,再一次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在那些颇具争议的老字号上,甚至现在网上“天津人不吃狗不理,北京人不吃全聚德”已经成了不言自明的事情。加上2017年全聚德黑后厨、2018年同仁堂蜂蜜门事件……都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些自身有着文化底蕴和品牌标杆的老字号为何频频出事?而除却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还有一些老字号已经渐渐销声匿迹,于是,人们在感叹老字号“名不副实”的同时也提出疑问,这些老字号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百年传承”该如何做才能走过下一个百年?

 

产品求新+求变才是硬道理


在人们眼里,老字号之所以能够成为同类产品的代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老字号大都经历过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洗礼,并完整保存了下来。从工艺到质量,无一不是蕴含着文化价值和工匠精神,同时老字号也是一种对品质和信誉的坚守。然而,如今的老字号却也因为种种原因而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信心,这不仅跟现今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提升有关,同时也与老字号们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以及逐渐丧失老手艺、好品质密不可分。毕竟现在手动点开点评类的App,就能知道这家店好评率是多少,以前的口口相传,到如今已经能在瞬间达到极广的传播,势必注定了老字号不能故步自封、倚老卖老,而是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求新求变。


早在2017年,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第6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时候,就对“提升中华老字号品牌质量”进行了深度地探讨。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就提出了3点建议,他认为中华老字号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字号品牌就是品质+文化。而目前老字号企业在品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1.挖掘老字号品牌文化的内涵,做到诚信与创新相结合;2.引导老字号品牌文化做合理延伸,做到“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做精做久,而不是做大做杂。3.建立成立“工商业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把老字号的保护和振兴工作提升到工商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上。


而放眼今天,似乎这三点建议并未得到有力改善。《国际公关》记者特地采访了森博营销副总裁李岩,他说道:“近年来,一些老字号频频暴雷,经营不善导致市场淘汰的有之,固步自封、啃老本的有之,一意孤行而自砸招牌的有之……特别是一些商家饮鸩止渴的应对方式,更是刺激了大众本就敏感的神经,也带给自己火上浇油般的麻烦。”据财新网分析,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老字号的问题概括起来有5点:1.经营管理体制依然落后,市场反应能力滞后;2.创新能力依旧较差,很难吸引年轻消费者;3.无论是人才还是互联网运营能力,都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发展;4.技术落后,无法适应需求变化;5.资金限制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和创新。拿餐饮业为例,如今外卖和电商已经是极为普遍的营销模式,但是大部分老字号仍然难以适应。比如全聚德,无论是为了追求便利而变成电炉烤制,还是外卖导致烤鸭皮口感打折,都让消费者反应名不副实,很多人不愿再吃第二次,北京本地人吃烤鸭更是不会把其作为首选,由此让全聚德从大众餐饮品牌变成了“游客专供”。

 

稳住口碑,“吃老本”思想要不得


在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张其成教授说过“不诚信快死,不创新慢死”,可见诚信是老字号乃至所有企业的底线。然而近几年老字号的诚信危机就没有停歇过,比如同仁堂,就因产品问题屡上黑榜,仅2019年12月这一个月内,就因为质量问题发生了3次舆情危机。


到了2020年,狗不理差评事件再一次把老字号企业“不思进取”“吃老本”的问题显露出来,不仅如此,在消费者体验过后进行批评之时,狗不理门店的反应居然是反告这是虚假事实,同时举报了制作评价视频的旅行博主谷岳以及转发视频的人。狗不理门店的做法,让关注此事的人们大跌眼镜,作为一个老字号企业,不去提升自己的服务和品质,反而利用自身的名号和有旅游群体打卡的心理不思进取起来——故步自封,没有创新,在管理上又毫无进步,不但没有留住身为老字号的口碑,更败坏了路人的好感,最终狗不理总部与涉事的王府井加盟店解除了合作。


在自媒体时代,点评类App层出不穷,企业应端正态度,随时做好接受批评和建议的准备,作为老字号应尤为如此。包子也好,烤鸭也罢,都不是也不应成为“奢侈品”,当年狗不理之所以全国闻名,根本在于其物美价廉,物有所值才能获得口碑,最终成为百年知名的品牌。高价背后是极差的用户体验,必定会消磨大家对一些老字号品牌的信心和喜爱,具体原因为以下几点:


1.急于市场变现,高价低质,透支了原本的品牌力,丢失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责任;


2.市场监管力度缺失,扶持的基础上未能给予足够的法律震慑力;


3.品质和服务不达标的背后,是生产线和经营模式的亟待完善。


李岩分析道:“一次‘狗不理差评事件’把老字号拉入公众视野,并且不可避免地演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做得好应该,做不好就会被千夫所指,不论什么字号,都概莫能外,只不过老字号不仅要直面市场的洗礼,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纵使问题斑斑,面对谴责和批评,老字号们也应该懂得人们既恨又爱的情感,保持开放的胸襟,勇于接受和面对,毕竟和当下的一些明星企业不同,百年历史可不是轻易走过来的,能‘被道德绑架’也是有门槛的。同时,另一方面,全社会也应该看到,老字号不单是一个市场主体,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理应帮助其刮骨疗毒,重获新生,不能快意情仇,一棒子打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老字号应该从领导层说了算,转变为各个层级各司其职并达成一个共识,市场做不好,文化就免谈。如何做好市场,其实只要恪守‘货真价值,诚信创新,童叟无欺’的商业信条就能生存下去,即便不会隔三差五就处于镁光灯下,也会相对平稳,不会出大问题。然而,随波逐流易,坚守初心难。如何从机制上做出协调和保证,既不能完全交给市场,也不能一控到底,这真的是一个命题。”


相比之下,海底捞的服务和认错态度堪称经典,虽然说同为餐饮行业,海底捞不止出现过一次危机,但是他有着自己的危机处理体系,即出现问题站稳挨打不甩锅,直接承认错误,这使得他的危机处理体系一直在行业内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2017年海底捞被《法制晚报》曝光了其后厨的卫生问题事件,此事发生后海底捞迅速做出反应,在其官微发布了《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北京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称问题属实,并表明会将事后的处理结果公告于众,同时向各位顾客朋友表示诚挚的歉意。


随后海底捞开始了一系列的处理通报,同时还声明“涉事停业的两家门店的干部和职工无需恐慌,你们只需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是公司深层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给公众留下“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的良好形象。至于海底捞的服务,大家都有目共睹,甚至有段时间,网上形容其“服务好得令人发指”,去他家吃饭跟去朋友家串门没有两样。而且时至今日,海底捞的服务依旧如初,没有改变,这背后体现的是其对自身企业形象的重视,对口碑的追求,以及他深知,突发事件是不可预知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危机事件。这一点也是老字号应当引以为戒的,毕竟在危机面前,首先就应当及时放低姿态认错,不要倚老卖老,自砸招牌。

 

“酒香也怕巷子深”,


新时期的老字号该如何营销


2020年7月,全聚德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动,其中调整服务费受到大家的关注,具体为:在全国所有直营门店,除部分具有特殊建设条件的包间之外,全面取消服务费的收取;下调菜品价格,特别是烤鸭价格;调整菜单,统一菜品的出品标准等。这些举措不难看出,全聚德在放下身段,正面处理了多年积累的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可是下调服务费真的能根本解决自身的弊病么?有人指出,全聚德等一些老字号的根源问题,还是出在管理上,人才流失、服务不到位、烤鸭口味退步……这都不是仅能用降低或者取消服务费能解决的。


对此,李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老字号们既然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需要牵制领导层对利益的追逐,减少资本的侵扰和短视行为,更不允许做出杀鸡取卵的事情,因此,也就需要放到公共利益的层面来审视,体现一定的公共属性,所以‘投入产出比’不能作为他的叙事评价。具体来说,比如老字号企业如果上市,不允许外资或自然人成为实际控制人,只能由国家控股;再比如,在一定时期物价如有波动,政府即可启动市场失灵机制和措施予以调控等等。其次,老字号的传承和保护应该从全社会的系统层面切入。比如,从教育层面来看,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是不是可以入编中小学课本教材,大学的商学院系是不是可以成立专门的老字号研究院,成为其智库,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智慧的支持。从市场监管来看,应通过信用管理信誉,通过信誉管理名誉,让不讲信誉者一处受挫,处处碰壁。从文化传承来看,老字号们应该成立自己的品牌博物馆,充分利用宣传手段讲好品牌故事,同时,政府部门应明确要求,并予以支持和引导。”


“然后,推动老字号们的人才、生产、营销、产品、技术和管理等经营环节全部社会化,共谋共治。对其上下游供应链推行严格的‘负面清单’制度,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坚决不允许流入市场,对质量管控的严谨甚至死板,才可能把品质做到极致,所以老字号们的市场更多的是靠经营。最后,作为老字号们的各级经营和决策者,知敬畏方可得始终,要身体力行做到行为自觉和自律,把个人荣誉和信用与企业名誉挂钩,从上到下营造不敢价高质次,不敢偷工减料,不敢愧对于心的整体氛围。”


除此之外,笔者也认为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老字号应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主动走到消费者面前,不应该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态等着顾客自己找上门。


一、适应“云经济”,重塑品牌年轻形象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无法做到满足,和加上新冠疫情的突发,老字号们开始纷纷自救。比如全聚德增加了线上外卖、拓展社区消费团购,并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还有的老字号们也在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并在天猫等电商平台上开始直播带货。


这些“云经济”的“亲民”举措,或多或少都能缓解一些压力,但也要注意,现阶段一些老字号作为线上推广和直播带货的“新手”,可能存在前期预热不到位、产品与平台匹配度不高、主播带货感染力不强等问题。但是只要找到符合自己和年轻人对话的正确传播渠道及营销风格,强化数字赋能、平台赋能,做好服务、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度,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直播团队,就能重塑品牌年轻形象,实现老字号的转型。


二、打造“网红经济”,吸引年轻受众


胡庆余堂集团总裁刘俊曾经说过:“老字号+互联网,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创造吸引互联网消费群体的产品。”于是胡庆余堂将“互联网+”业务放手给年轻人去做,力图打造符合新兴消费群体的“网红”老字号产品。


而除却互联网,线下体验不可能也不应被忽视,毕竟线下是消费者们与老字号面对面沟通的必要渠道。于是一些老字号在保持古早品质与经营的同时,也会推出自己的“小号”来圈住年轻人的口碑。比如北京稻香村的“稻田日记”、东来顺的“涮局”、峨眉酒家的“丁宫保”……无疑不是一种新的尝试。“稻田日记”颠覆了传统点心样式的同时,还提供了茶饮和冰饮,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涮局”则是尝试休闲简餐,同时入驻盒马鲜生,让火锅也尝试新零售。


这些都属于新鲜大胆地尝试,是值得提倡的,不过也要兼顾风险。你得不断地创新、升级和推广,毕竟传统的经营风格和理念不能在“小号”中延续,“新鲜血液”要时刻保持新鲜,而不是重蹈覆辙。


三、“破圈”行动,联合出奇迹


“破圈”联合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营销方式,有品牌和品牌之间的横向联合,也有品牌自身跨领域的纵向发展。前者如大白兔2017年与香港“太平洋咖啡”合作,推出联名款拿铁咖啡,2018年与美加净合作,推出了奶糖味道的润唇膏,都让人在怀念的味道中体验到了新鲜感。


而说到后者,就不得不提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马应龙了。它从传统的医药生产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医药类上市公司,不但有着专科医院、连锁药店,甚至还涉足了护肤品行业,可谓是多线发展,底气十足。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应龙延续了其制药技艺和精髓,还在于他在传承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形成了独有的马应龙文化。从痔疮膏到八宝眼霜,马应龙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钻研和带着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品牌,老字号照样可以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