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然阿姨的产品课(id:illusionland)作者:然阿姨

原文链接:然阿姨开了一家咖啡馆?


线上社群很像个咖啡馆。常驻的朋友,来来去去的朋友,消失一阵子突然又回来的朋友……在这里可以交换信息,交换知识,也可以交换情绪。当然最关键的是,发现了自己喜欢欣赏的朋友。——然阿姨


1


咖啡馆与社群


十七世纪,伦敦。一个中年人,夹着一摞羊皮纸,匆匆走进了街角他常去的那间咖啡馆。


进门后,他先走向咖啡馆中间摆着的一张巨大桌子,那上面放满了烟斗和小册子、日报、公报、期刊。按照惯例,他先拿起一份日报,又点上一杯咖啡,走到他每天都坐的位子上。他摊开羊皮纸,拿出钢笔,刚准备开始下笔。


这时,几个熟悉的身影走到他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今天你有什么新的观点,一起讨论讨论?”他点点头,和他们攀谈起来。


他叫亚当斯密,他在写的,是一本叫《国富论》的书。这间咖啡馆叫大英咖啡馆,是他在伦敦的基地和通信地址,来自苏格兰的学者都喜欢在这里聚会,他会把写好的各个章节分发给他们阅读,听取批评意见。



2020年,中国。一位年轻人,轻轻的推开“然阿姨的咖啡馆”的门。咖啡馆里的人群停止了交流,开始默默打量起这位不速之客。他恐怕是“然阿姨”邀请的新同学。几秒种后,坐在角落的小哥大声说:嘿,新人爆照!其他坐在不同位置上的年轻人随之附和:新人爆照!年轻人感到一阵尴尬,他回头看了看,琢磨着此时退出,有点不太体面,而且他也很想认识认识这些人,说不定能交个朋友。


他不情愿的从裤兜里掏出钱夹,里面有一张他珍藏多年的证件照……



啊,我编不下去了。


你可能早就看出来了,然阿姨并没有开什么咖啡馆。咖啡馆,是个然阿姨的微信群——「然阿姨的星球VIP尊贵群」。


但是,我发觉,它和十七世纪的咖啡馆,竟如此相似。


咖啡馆,15世纪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流行,16世纪在欧洲得到发扬光大。它不仅仅是一个喝咖啡、休闲的场所,更是一个地区的信息传播节点;甚至,它还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伦敦证券交易所是在乔纳森咖啡馆诞生的,它始于1761年一群顾客建立的一个正式的股票经纪俱乐部;而英国皇家学会的很多科学家,也会在咖啡馆讨论、交流他们的学术观点。



咖啡馆这种非官方、非正式的临时聚集场所,和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线上社群有诸多相似之处:


•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大量流动的人

•有娱乐休闲的价值,可以kill time

•是信息分发节点

•有专业话题的研讨交流

•有KOL


原来人类啊,一直有在开放空间获取信息、并与陌生人交流的需求。


2


线上社群也是第三空间


社群是什么?


然阿姨曰:社群是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聚在一起,并持续产生交互。


从古老的咖啡馆,到如今的微信群,还有知识星球、即刻等等,这些都属于社群。


人们为什么需要社群?


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路上,变成了群居动物。只是城市化的进程,让我们逐渐变成以个体或小家庭为单位的生存单元。各种形态的社群,可以说是为了满足人类一项远古的心灵需要。


佛罗里达的社会学教授雷·奥登伯格,他写了一本《第三空间》(The Great Good Place)。他说“人们需要有非正式的公开场所,他们可以在那儿聚会,把对工作和家庭的忧虑暂时搁在一边,放松下来聊聊天。德国的啤酒花园,英格兰的酒吧,法国和维也纳的咖啡吧就为人们的生活创建了这样的场所。这些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所谓的中间地带,在那儿,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谈话是主要的活动。美国过去有过这样的场所,比如小酒店、理发店、美容店。但随着美国的郊区化,这些场所慢慢消失了,被自给自足的郊区家庭所取代。”



但是不要紧,我们有互联网啊,线上社群,也是一种“第三空间”。


3


一个成熟的线上社群,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2020年开始,我创建并运营了半年的线上社群「然阿姨的星球VIP尊贵群」。主要的目标是通过社群的模式,针对在职或者准产品经理,提供职业发展相关服务,包含但不限于求职咨询、内推信息、产品讨论、组团学习。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个社群运营的成果怎么样呢?——目前已经有180多位朋友付费加入。


虽然人数不少,但是对比十七世纪的咖啡馆来看,我认为,我的社群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


一个成熟的线上社群,应该是什么样的?


1、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非熟人社群,一般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可能是兴趣群,可能是学习群,可能是职业群。


哪怕是十七世纪,不同咖啡馆也会按照垂直人群来划分:在伦敦,圣詹姆斯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周边的咖啡馆是政治家经常光顾的地方,圣保罗大教堂附近咖啡馆的顾客则以教士和神学家为主。



2、让人感到放松、信任


社群让人放松,其氛围一般是友善、轻松的。在这里你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需要为谁负责。和去咖啡馆光顾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社群让人信任,人们在这里吐露在真实世界里不表达的真实想法。在咖啡馆你可以谈天说地,在微信群里你也可以上班摸鱼,没有什么社交压力。


3、人们持续加入,并有相当比例的人在社群内停留一段时间


类比咖啡馆,线上社群一样需要有新客人光顾;


也需要有老客人每天来呆一小会儿。他们当中,有常驻的朋友,来来去去的朋友,消失一阵子突然又回来的朋友……



4、让人恋恋不舍


人们在社群呆久了,似乎就上了瘾,每天不停的聊,或者时不时刷一下群里的消息。无独有偶,十七世纪的咖啡馆里,人们也会每天在那里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闲谈,读些报纸,学生们热切地关心社会新闻。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做呢?因为社群能带来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可能是感觉到自己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也可能是遇到问题,群里有人可以答复;甚至自己提供的信息、知识、观点,能给别人带来帮助,得到他人的认同。


5、社群诞生了某一种主流价值观,但是又分化出不同的圈层


这个价值观,可能是创始人或几个社群KOL的价值观。他们通过输出价值观和得到正反馈,不断加强对于这种价值观的认同。


比如我的社群,更多体现出这样的一种价值观:认可靠自己的努力获取回报,天道酬勤,要成为长期主义者;鼓励提问,但不认同做单纯的伸手党;认可社会竞争残酷,我们必须要直面这种残酷。


在社群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之后,有时也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不同的声音被掩盖了,也有一些朋友担心自己在社群随意发言会“被大佬diss”。这时候,不同的圈层就会分化出来。比如我的社群里,就有不同的小圈子:应届生和毕业一两年的会有一个小圈子;热衷于读书活动的会有一个小圈子;社群意见领袖会有一个小圈子。


这正如在一间咖啡馆内,人们围坐在不同的桌子前。



6、社群内的人们相互连接


社群虽然是创始人所办的,但是社群的稳定程度取决于人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


社群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的,当创始人不在社群的时候,其余的同伴也能聊得起来。


不过,如果创始人持续缺席,或者说创始人的影响力不够的情况下,社群可能就会变得四分五裂,成为一种无组织的集市形态。豆瓣的某些小组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规模太大,创始人的影响力不可能辐射到那么大的范围。


有些社群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就是做人与人连接,典型的有相亲群;此外,类似「群响」这样的流量操盘手俱乐部,专门经营流量方、品牌方、供应商等不同交易链条上的角色对接,也是在做连接的生意。



梵高<<夜间咖啡馆>>


7、社群能产生公共价值


社群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成熟社群应当对外产生公共价值。


十七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在咖啡馆的学术讨论,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现在我的社群里通过大家的日常互动,已经能产生观点输出;也有群友可以提供优质信息(如招聘内推)和优质内容,可以让更多社群外的人享受到它的价值。


8、成熟社群有盈利模式


盈利不是社群经营者唯一关心的事,因为毕竟除了头部大V之外,通过做社群赚钱并不轻松,更多时候创始人是被社群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所驱动。


不过,盈利是一种延续长期稳定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咖啡馆通过饮品获取持续经营的利润,线上社群也应当有某种收入模式让这件事持续下去。



4


我们仍在重复过去


穿越几百年的时间,我们从欧洲的咖啡馆来到了互联网线上社群,什么都变了,但也什么都没变。


科技让人们更好的连接在一起,线上社群中的我们,可能是下一个亚当斯密、牛顿、胡克……我们的前方,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