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独孤菌

原文链接:市场部同事问我什么是流量?我打算这样回答他......


每个人对于流量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会认为,拥有流量就等于拥有影响力,流量越大,影响力越大,获得的收益也就可能越多。


众所周知,市场部是一个搞流量的部门,应该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流量了吧?


没想到,有一天市场部的同事要找我聊聊,问我:你知道什么是流量不?我:???


这不是段子,而是遇到的真事。


不过我理解为什么找我,因为我的岗位是用户增长,但我还是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


市场部的同事说:别提了,现在一会儿是私域流量,一会儿又是用户增长,我都不知道市场部的人该干啥!


确实,现如今的一大乱象是新概念层出不穷——各种解读满天飞,仿佛不知道一个新名词就不会干以前的工作了,增长、裂变、私域、KOC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据我所知:有的公司为了赶时髦特别设置增长经理、私域运营经理等岗位,但干的还是市场或运营的活。


就我的理解:一切新概念的诞生都是为了提出一个新思想,来尝试解决当下暴露的问题。


——这个初衷是没错的。


而我们在追求新概念的时候,至少要理解背后的含义,然后再思考是否有益于企业发展,有助于个人成长。


回到流量这个话题:


实际上,很多新概念的提出多多少少都和流量沾点关系。那是因为——获取流量真的太难了。


这还不是方式的问题,而是整个大环境就这样:互联网下半场,存量博弈。


不过即使如此,流量该搞还是要搞。


但我觉得更应该弄清的是流量的本质,它的好处是:企业可以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流量、在哪里能找到流量,以及怎么样能转化流量。


01


什么是流量?


每个人对于流量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会认为,拥有流量就等于拥有影响力,流量越大,影响力越大,获得的收益也就可能越多。


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通俗易懂的逻辑。


那么,什么样的流量才算做大?


这就得从流量的形式来分析:


流量最基础的形式是用户行为数据,这些行为包括访问、注册、关注、下载等。


当我们听到某网站累计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的注册用户,某明星微博有几百万、几千万的粉丝,某个自媒体发文浏览几百万的时候,就会理解原来流量有这么大。


——这是一个典型的流量认知。


当然,这些大数字的行为数据,也会成为企业的宣传噱头,以此吸引更多人使用产品。


比如猿辅导近期就打广告称全国累计拥有4亿用户,实际这里可能就包含了旗下所有产品的累计注册用户数量;再比如拼多多,其早期打广告一直宣传“每天有1亿人都在用拼多多”,上市之后用户规模急剧增长,如果广告语改一下就是“每天有4亿人都在用拼多多”。


这里提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号称拥有亿级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活跃用户都没有达到亿级。


根据《QUEST MOBILE 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MAU(月活跃用户)在亿级以上的APP有50个,其中多数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旗下应用,这些公司也许才有资格号称拥有亿级用户。


为什么要提这一点?


就是想要告诉读者:流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串数字——无论是UV、PV还是DAU、MAU,这个数字越大,就意味着流量越多;而对企业来说,可以想尽办法去从里面截取流量,为己所用。


当然,流量不仅仅是数字——因为这些数字是用户的行为(排除机器刷的情况),而行为的背后则是用户的注意力。


流量的本质就是注意力。


换句话讲:每一滴流量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有人借助了产品、运营、营销等手段持续吸引着他们来贡献这些数字。


所以,什么是流量?


是人,是注意力;是被引导的行为,是不断刷新的数字,这就是流量。


02


获取流量的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获取流量的方式非常简单:在线下人多的地方摆摊或开店,就能有不少人光顾然后购买;在发行量大的报纸头版登广告,或在电视台的黄金档投广告,借助放大品牌声量,从而提升销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流量,尤其疫情的到来,加速了这一趋势,比如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直播带货特别火,很多企业就选择直播成为新的流量变现来源。


那么,互联网上较为系统的流量获取方式都有什么?


我总结了三种,称为“流量三板斧”,分别是内容、活动和投放。


1. 内容


很多人遵循这样一个观点:内容即流量。


这是因为:依靠优质内容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注意力,因为注意力就是流量。


周杰伦出新歌为什么能刷爆朋友圈?


《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什么能频繁上热搜?


代古拉K一条跳舞视频为什么能播放几千万?


写抗疫故事的文章为什么能轻松获得10万+?


——都是因为它们呈现的是好的内容,用内容获得流量。


依靠内容赚取流量,是自媒体渠道的常规做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知乎、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平台深耕内容,创造爆款,吸引粉丝流量。


很多企业的新媒体团队就是从事多平台的内容运营,建立流量矩阵。


以内容为流量抓手,可以说是低成本获取流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2. 活动


活动是获得流量的另一大基本手段,而且成本可控,容易上手,很多初次尝试做流量的人都选择把活动作为获取流量的抓手。


而活动获取流量的逻辑其实在于两个字——“折腾”。只要不断“折腾”用户,才有机会获得新流量;如果“折腾”的足够,还能形成爆款事件出圈,获得更大的流量。


典型案例就是支付宝的锦鲤抽奖,其联合众多商家搞价值五百万的大奖清单,在国庆热点换来了百万量级以上的流量曝光,而“锦鲤”信小呆的话题热度也带来了长尾流量——这不仅让锦鲤抽奖成为事件,也让它成为很多企业必用的营销策略。


不过,锦鲤抽奖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耗资源的活动类型,普通运营者还是要以低成本作为核心考量,而近年来风靡微信生态的裂变玩法,算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看到很多朋友圈刷屏的海报,扫码体验会发现多是以群裂变、助力、砍价、分销等形式为主的活动;这些是被验证过的低成本流量玩法,随着微信的严打,裂变会被制约,但还不至于绝迹,只要懂得“控制”和优化,依旧可以获得想要的流量。


3. 投放


虽然企业一直强调要低成本获取流量,但必要时还会花钱买流量,而且非常容易越买越香,正所谓:投放一时爽,一直投一直爽。


当然,这不是说花钱就能稳稳来量,而是通过有效优化投放效率,让钱都花在刀刃上。


投放获取流量的逻辑虽然是花钱,但不是说“我,有钱,给流量”,而是你先有能保证稳定转化率的引流产品,然后再去投入资金规模化的放量。


所以,投放的前提是:有产品,有转化


如果有满足投放的产品,还得有合适的渠道,目前投放效果出色的渠道主要有四个:新媒体、信息流、短视频和直播。


关于新媒体投放,我印象中比较厉害的案例是跟谁学和拼多多。前者通过投放腰尾部教育类公众号获得新媒体流量红利,帮助自己成功上市,后者则撒钱“收买”主流互联网大V账号,重推百亿补贴,让他们大喊真香。


信息流和短视频则是近两年在线教育花钱买量的重要渠道。几个头部机构累计豪掷几十亿,体量纷纷成倍增长,而听说字节跳动的广告费也赚得盆满钵满。


直播则是2020年最火的渠道。前有薇娅、李佳琦、辛巴,后有第一代网红罗永浩,企业和品牌商们纷纷送上钱让他们带货,一场直播百万甚至千万观看,制造几亿营收,难免让人眼馋。


总之,有了稳定的产品,有了稳定的资金,有了稳定的渠道,你还买不来流量吗?


03


流量,需要系统的运营思维


我写以上这么多,基本可以回答市场部同事的那个问题,就差给出具体的实操方法,而这一切我都写在一本书里——《从流量到留量》。


在这本书里,我结合经典的增长模型--AARRR模型,提出了“留量池”思维。我认为,获取流量不是目的,而是让流量留下来成为“留量”,持续地为企业贡献收入,贡献新流量。很显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系统的流量运营思维模型。


在书中,我对这个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从拉新、促活、留存、转化、裂变五个流量环节总结了流量运营的关键要点,并结合丰富案例和实操经验,梳理了公众号、社群、小程序、APP、短视频等主要流量形态的运营模式。


今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联合出版社给大家带来《从流量到留量:让你的产品实现低成本持续爆发》首发优惠,可以通过5折专属优惠直接购买,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免费获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