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案与美术(id:copyart)作者:文案与美术

原文链接:《后浪》之后,前浪出手了!


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趣

是因为有你知道的,有你不知道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

是因为有你喜欢的,有你不喜欢的

 

 今天是端午节假期的第二天,恰逢B站11周岁生日,借此契机,B站发布了一支全新广告片《喜相逢》:


 

点击播放视频

 

5月初全网刷屏的《后浪》,之后的《入海》,加上这支《喜相逢》,至此,B站主流化营销「浪潮三部曲」Campaign告一段落。


如果说《后浪》是为B站引流中年用户,《入海》更聚焦年轻人,那《喜相逢》则或多或少承载了老年用户的破圈工作。


这条片子的故事可以概括成:一位夕阳红大爷被李勤勤饰演的“渣女”误会成了导演,为了让“渣女”看得起,也为了圆大爷自己的面子,连夜行动拍片剪片,最后完成了片子,也借夕阳红大爷之手”完成”了这支广告。


 

广告的代理商依旧是故事大王胜加,女主李勤勤、男主赵耀东两位主演都是老戏骨,导演是大家熟悉的张大鹏,了解张导风格的,一定能从第一部分看出来。


「浪潮三部曲」的前两部,一部“演讲”、一部“MV”,形式单纯干净,而这部片子的表现方式则丰富得多。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第一个部分夕阳红约会,用喜剧的开头讲述了一段不成功约会和一次不成功B站安利。“哔哩哔哩”在老人们口中,变成了“滴滴滴滴滴”、“滴哩哩哩”……这其实就是大多数前浪对B站的第一印象,不过这次官方亲自吐槽。这支广告的导演是张大鹏,第一部分也是最具张大鹏风格的部分。


  

第二个部分则是套用谍战片的模式,以快节奏混剪的方式展示了前浪用户眼中的B站——众所周知,B站是个学习APP。


这其实也源自网友吐槽:“论文不靠导师,靠B站”,这是很多人在B站号称学习APP后的反讽。


 

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千万UP主老番茄、法考郭德纲罗翔、局座张召忠、歌手腾格尔、有钱人朱一旦……B站用这些面孔回应了网友吐槽——那些你见过的,没见过的,想得到,想不到的多元文化和知识点都在B站,所以我叫自己“学习App”。



最后一段,完全进入了洗脑式广告。以“XX知识,上B站”的句式,从使用体验展示到卖点强调,可以说这是B站三部曲中唯一一支真正的意义上的“广告片”。


 

我们曾经说《后浪》的广告是意料之外的,如果没有看到这支广告,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想象,B站能与老年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反差,更加令人意料之外,而这样有点“想不到”画风,也符合B站给人的印象。事实上,B站已有不少高龄UP主,最后的那个回马枪就是B站的真实用户。


内容上,各种类型的直播、录播,以及全球各地的视频汇聚,再到B站自身通过购买版权所提供的视频等等,学习、追剧、兴趣等内容包罗万象,说白了就像中国版的YouTube。


喜相逢:B站的破圈与划界

 

既然一心一意向大爷大妈安利B站,那为什么这条片子不叫《前浪》,而要叫《喜相逢》?


把三部片子拉通看,你就能明白。《后浪》是中年人看到的B站,《入海》是B站年轻人的故事,《喜相逢》则是老年人的B站。三个故事,从三个视角,构成了一个“老中青三代人”在B站“喜相逢”的完整故事。


《喜相逢》不仅是完成故事的一部分,更是对三部曲B站主流化的总结和点题。


 

关于B站的主流化,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破圈。


从最近几年B站动作上看,破圈第一步是横向破AGC圈,打破“仅二次元”印象,扩充内容类型;第二步其实是纵向地破“年轻圈”,打破B站仅为年轻人而存在的固有印象,让泛人群用户进入。


《喜相逢》作为收官篇,总结的正是这两步——从60后到00后,不管什么年龄段,“你感兴趣的事情,都在B站”,无论是动漫、游戏,还是军事、财经。


B站专注破圈,但并非没有边界。它在主流化的路上,维持潮流文化平台的调性,靠的是以“年轻”划界。


当初《后浪》发布后,有评论称“60后写文案,70后做演讲,80后转发,90、00后无感”。


而《喜相逢》直接以60后的角度来传递了一个信息:B站的年轻界限不在年龄。不是只有90后,00后才上b站;也不是篮球、唱跳和rap才能代表潮流文化;更不是60后的作品就不配登上B站首页。


年轻与非年轻的界限,在片中有一组很鲜明的对比:大爷与大妈。


混B站的大爷,面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激昂地描绘着“在知识的田野,兴趣的摇篮”,“走进的科学,拥抱文化,与艺术共舞,与潮流同行”,感受各种文化带来的精神冲击时,坐在一旁的大妈只是尴尬地表示“我得买菜去”。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作是:爱学习的人更年轻。


 

B站的“年轻”界定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

 

它是在告诉所有人,无论身处哪个年龄,活在怎样的现实中,有梦想,有创造力,有热爱,有表达分享的欲望,有向上努力的勇气……更鲜活地活着,就是年轻。


被指责不再年轻的B站,恰恰更懂如何保持年轻潮流特性,没有态度的B站其实有鲜明的态度。

 

主流化:是B站用户先动的手

 

回到三部曲的拍摄初衷,为什么当初依赖小众文化起家的“小破站”要开始主流化?


 “更多用户带来更大的市场”这种商业化的考量是肯定的。但究其根本,一开始并不是B站想变,而是B站的用户在变。

过去的几年中,B站的时尚、娱乐、生活板块成为全年增长最快的内容分区。尽管不少人嚷嚷着B站再也没有二次元范,失去个性,也架不住诚实的作品量与点击量反应了最真实的用户需求转变。


面对更强势的多元文化内容需求,B站吸收、接纳更多内容,成为一个主流流行文化平台已是必然。主流流行平台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吸引来更多不同圈层的用户,创造更多元的内容,如此循环,加速其主流化。


还有就是B站承载的用户文化是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


拿二次元举例,10年前二次元是绝对的小众文化,但如今在一代人的推动下,早已成为标志性的年轻主流文化。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定义承载二次元文化的B站?


 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当代的小众文化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与主流文化分庭抗礼乃至争夺话语权的可能——小众文化的繁荣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一大主流。当初作为小众文化聚集地的B站,又到底算不算主流平台?


从这个层面上看,B站的主流化是用户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B站正在做的,一个是推动那些本身就不可避免主流化的小众文化,加速大众化;另一个就是包容更多的小众圈子,让更多的小众潮流在B站这片大海中,汇聚成时代文化的主流,让更多元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思想闪光,被更多人看到。


 

正在走向主流的B站变了吗?其实没有。


作为一个平台,它一直扮演着各种文化栖息地的角色。只是11年来,B站上的浪花们正在变得更具影响力,强大到足以影响潮流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