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动脑杂志  作者:盧建彰 KURT

原文链接:關於KOL,我們都在學中


(圖:www.cup.com.hk)


对KOL的迷惘 週末在咖啡馆偶遇前同事,兴奋地聊天打招呼,唏哩呼噜,讲了一堆垃圾话,但看他们一位、两位、三位、四位,欸,这样不是一组吗? 假日还聚在一起,莫非是要加班? 结果,果然是,实在辛苦。


他们在讨论著KOL,也聊起现在做行销的辛苦,因为要提KOL人选给客户,但客户跟我们一样,其实并不熟悉,虽然每位KOL有他们可观的粉丝数,但由于不是那么常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因此作为一位普通阅听者,是很有机会完全不清楚某一领域的KOL。  


问题来了,你要让企业决策者选择某位KOL,可是他又势必会完全不认识对方,更不提这跟过去学院训练企业培养多年的实务经验几近无关,彼此都在摸索。 


也就是,你还得帮这KOL做个人履历,好介绍给客户。 这样的提案,实在困难。


唯一知道的,是未知 


不了解KOL的操作方式,不清楚KOL的优劣评估方式,更不确定KOL的利益和风险。 你到底要如何突然间了解一个人,并且去判断这个人对你的品牌有益呢?


当然,每位企业主都有面试人的能力,可是,今天你不是找他来当你的员工,你是要请他来参与你的品牌建构。 而他有他的路数,他自己也都还不太确定的路数,可能下个月就会改变,也可能他的粉丝数在下个月就不再在意他。


你无法掌控情况,可能他自己也是。 对于代理商来说,这也是难题。 每一位行销相关从业人员,都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很希望做好自己的工作职掌,只是,在这时代,多了一点点挫折感。


你费尽心力,花了几十个夜晚,来回思辩,竭尽大脑裡的灰白质细胞,却不一定被appreciate,这不是很难受吗? 只因为你现在鑽营的是一个更多不确定的领域,你的付出确实有可能是无效的。


你知道,虽然天空中看起来很多星星,但事实上,宇宙中黑暗、空无一物的地方,比起星星来得大很多,你很有机会在努力航行后,发现那方向什么也没有。


过去代理商们只需要好好思考一个强壮有力的Idea,而这Idea的发生是有意义的,是来自对市场竞争态势的了解,加上对趋势变化的掌握,还有对社会人心幽微处的观察,然后结合品牌的长期精神,提出一个有意义的主张。


那些是专业,是商学院教授们花时间写书研究出来的,是业界多年来从案例中归纳得出的结论,那些似乎多点可依靠,在这看起来像荒漠的大海裡。


突然间,那些准绳,你都抛弃,你在海中漂动著,你手裡要抓什么呢?你手裡又抓到什么呢? 那个不安全感,对于每一位专业人士来说,都是确切存在的,只是也许嘴上不说出口,深怕被人看轻。 不过,比起来,看轻也没什么,我觉得看清更加重要。


一种行销工具 


也许,不需要过度妄自菲薄。 KOL或许也可以看待成一种行销工具,就跟传单、广播、电视一样,也许人们收看的习惯不一样,但人心关注的一样。


人们在意的还是你能不能提供他关注的事情,有时是故事,有时是议题,有时是议题带来的故事。


KOL虽然影响力大,也许对于当下发生的流行有所掌握,但对于行销层面的人心掌握,或许还是要靠专业累积,这不是KOL的强项,也可能不是他们能即刻佔满的地方,你还是有你专擅的地方。


说起来,你懂你的商品,你也懂你的商品没人想关注的地方。 

你,一定比那位KOL更懂你操作的品牌在这世上的待遇。 


KOL的故事要是刚好适合来讲这品牌的故事,那很好。 若不是,那就不需要太勉强,就跟你可能最近不太买传单媒体一样。 传单没有问题,只是刚好你现在没有好的Idea用它。KOL应该也是。 


当然,如果有好的方式,你也该用。 你不必过度心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事实上,大家都是一样的,KOL本身也是,更别提他们或许本业是创造自己的浏览数,而不是品牌的忠诚度。


桥接 


也许你的老闆会要求KOL既有的浏览数,那当然是个可参考的指标,不过,也要思考一下,那或许也只是个粗浅的指标,那只是他曾被多少人看到,不代表他能让你的品牌被多少人看到。


更别提收看的粉丝若讲起忠诚,可能是对这位KOL,你很难转嫁到你的品牌上,除非,再强调一次,除非有个精彩的Idea作为桥樑,好桥接消费者和你的品牌。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字眼,桥接,就是做一个桥樑好去连接两个不同心理状态的人。 我常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工作描述,更可以说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也许无法做到同理,可是,可以关心。让人稍稍关心你的品牌发生什么事,发生什么故事。 不到在意,但可以在线,跟品牌操作者在一条线上,一条接近频率的线上。 


那个东西,就是桥接,就是我们在追求的Idea。 我不认爲,这件事有改变。 


若是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投入的行销资源,比较像是做在KOL上面,而不是你期待的品牌上面。


Idea如果强,一个没人认识的KOL,也可以为你的品牌带来极好的沟通优势。 


怎么说呢? 很简单,我拍过的微电影,故事强壮,就会有许多人浏览分享,而其中的演员未必是知名偶像;反过来说,我们也看过许多知名偶像拍的片子,无人知晓,无人讨论。


当然,要是有好的故事加上好的演员,效果当然更可以期待,不过,核心还是在故事,也就是Idea本身,只有Idea能桥接品牌和观众。 但是要如何判断这个作为桥接功能的Idea,可不可以串连KOL和你的品牌呢?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方式来思考看看。


馀味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作为伟大的时代大师,执导了电影「东京家族」,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文化美学,至今仍是所有影像从业人员一定要好好学习的教科书等级。


他曾经提到,「任何好作品,重要的是,留下什么馀味,那决定作品的高度」 我依旧相信,我们虽然在一个倍速前进的时代,可是,人们反而更加在乎,那可以留下来的东西,那个在时代淘选中,坚定的存在。


馀味,就是当你跟好朋友聊完天,各自道别返家,在路上,你心裡还在回想刚刚的话语,还在重温刚刚那段美好的温度,还在想朋友的难题和你勉强提出的答案,还有对方明知不可为却装出欣然接受的神情,你想著,并且在之后怀念著。


馀味,就是你在外地读书,中间放假回家,提著爸妈给你的食物、行李,吃力地爬上往学校的车后,穿过人群,把大包小包往头上脚边,扛起塞好后,好不容易在座位上安顿下来,那个忙乱后突然间出现的平静,当你背靠上椅背,看著窗外,真的意识到自己离开家了,那个你正在沉淀的时光。


馀味是,你知道的,你应该试著做到的。 今天不管是要用一支30秒的广告、15分钟的微电影,或者5分钟的KOL影片,我觉得,都可以去想一想,你自己看完这支影片后的馀味是如何,那决定你的品牌在人们心裡佔的空间。


是毫无馀味,还是臭不可闻,还是心头暖,那都是你可以感受得到的,那都是很清楚的信号,那让你可以去判断这个使用KOL的Idea是不是恰当。 


以前「文案发烧」裡有个趣味的例子,一位创意部的成员在经过几天思考后,大声地跟主管说他想到一个好Idea,主管也很兴奋地等他分享,结果,他的Idea是这支片可以找某某导演拍。


但,这不是Idea。 你要找他拍什么故事才是Idea。 

KOL的运用也是。 你可以考虑用馀味来判断。


 那不会太差,至少,当你的孩子问你说为什么用这个KOL时,你回答得出来。 


你觉得这个Idea有想法,能反映这时代,还有你觉得,这个作品的馀味,可以超越时间,甚至超越这个KOL的赏味期限。 


最重要的是,馀味代表你的品味。 

没必要为了工作失了品味吧,不是吗?


做个让人怀念的人 


我已在天上的爸爸,曾有一天,把我叫到床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看你,这辈子大概没有机会成为有钱的人,倒是可以试著做个让人怀念的人。」 


我一直放在心上,虽然老是做不到,更是做不好,但我倒是尽量朝著这个方向前进,至少眼睛盯著,不让自己偏离航道太多,虽然进度有限,很常被大风吹偏,甚至,倒退。 看起来不像,但我确实是想著这件事在做事的。 


我觉得,品牌也该是这样的一个人。 KOL的操作也是。 


让品牌做个让人怀念的人。如果不是,那应该不要做。 就算看起来眼前多么会得益,那不长久。 甚至那令人不快的馀味会留下来,因为是网路时代,所有东西都还会在,不因为媒体走期结束就不出现在萤幕上。 而当你下架那影片时,对不起,恐怕也有人备份了,那是另一场公关危机处理的开始。 


品牌该是个让人怀念的人。 不管今天是谁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