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在公关(id:justPRit)作者:姚素馨

原文链接:《乐队的夏天》里的公关启发


上周六,《乐队的夏天》决赛,最终名次跟之前网传的,果然一样。


热烈庆祝重塑雕像的权利第一名。


Less热烈庆祝大波浪第四名。


以及,可惜之前就被淘汰的白皮书。


作为成功综艺,《乐队的夏天》自己获得流量,也让乐队出场费收入猛增。对于公关来说,也是有点启发的。


01


面对大众,立“人设”永远有效


毫无疑问,“人设”是传播捷径。国内企业,给老板立人设的也越来越多了。比如,在村里开发布会的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


和上一季相比,《乐夏》几乎给所有乐队都定了“人设”:很难搞又有反差萌的华东(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说什么都要“一辈子”的李剑(大波浪乐队),“不懂事的弟弟”邢星(大波浪乐队),“哈哈哈哈哈哈”人肉放送机的刘昊(Joyside乐队),被队员打、被社会节目曝光的夏颖(马赛克乐队),画眼线带礼帽的强强(木马乐队)……



(邢星舔话筒)



(刘昊哈哈哈哈)


个人人设之外,节目组给每个乐队也做了设定。


最成功的是“五条人”,在第一轮的作死之后,热搜随便上。另外,全团冷脸放狠话的重塑雕像的权利,有颜有才华的mandarine,等等。


很多人,都对“人设”这个词有误会,仿佛说一个人“有人设”,就跟骂了他全家似的。粉丝还总强调“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不是人设”。


让我叹口气解释一下:“人设”的重点不是真假,而是固定。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设定,是设计而且定下来。


最早开始使用“人设”的漫画行业,就是为了后面画画的时候,都能有个基本参照,才做了人设图。



人设发生作用的关键点在于:定了人设,就不用唧唧歪歪了,就都往那个方向走了。


不过,《乐夏》用人设跟企业用人设,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


乐队更容易找到人。真人人设,不能是捏造的,而是要从人物特质里面去提炼、抽离、聚拢。乐队本来就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人,个人特质比较鲜明。领导人的话,讲真,顶级企业家大部分都是性格及其鲜明的,普通企业家就……


综艺节目的“人设”保质期不需要很长。现在,人设崩也是经常的事儿。甚至,“人设崩塌”都成了某种“人设”。前阵子比较热的关于人设立不住了的例子,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撑起“金瓜”人设万茜,节目还没结束,争议已经满天飞。是的,人设的最大困难,不是真假,而是复杂。没有人是扁平和单一的,大部分人都是既有这一面,也有那一面。人设的问题在于,过于集中在了某一点。除非你的人设“随意”和“不在意”,或者就是“我有病”,那就干什么都行。大部分其他人设,都是带有非常多的禁锢。


企业领导人的人设,是要长期伴随企业的,保持一致性是重要,但也很困难。


节目中的人设主要是单一考虑,就是具有娱乐性的传播力。这比企业考虑人设简单多了。企业要去想,老板这种人设出去,在主管部门心目中会是怎样,行业怎么看,能否适合进行企业管理,员工买账吗,用户是否喜欢,大众会不会吐槽……比乐队人设,复杂一百倍。


02


专业词汇,必须要做解释


《乐夏》里面涉及了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词汇。


除非你是发在什么学术期刊或者进行行业闭门讨论,大众传播范畴,专业词汇的使用,必须是“二合一”的,用的同时,必须解释。


说么要说的,说完又不解释,不会显得“高级”,也不会有任何正面作用。不是不解释“人家就不知道你在干嘛”,是你“干了什么”这个动作整个无效化,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不要以为这个词虽然人家没懂,但是因为你能说出这种词就产生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想法,纯属自欺欺人。


《乐夏》用了一些音乐方面的词,显然是为了抵消一部分娱乐味道,体现节目的“音乐性”。但是,他们真的非常认真地在做解释,有种我如此努力地想让你明白、你怎么好意思还不明白的感觉。


就拿前几期中的“loop”来说,先是让张亚东解释一遍,又怕张亚东说的太专业你听不懂,节目组后期又做了个小短片,那节目中表演过的一首曲子拆开一步一步告诉你这个“loop”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除了制作小短片,之前为了解释鼓手的律动稳定有多难,还有过现场真人互动表演。让台下观众分区域打拍子,最后台下观众都奔溃,台上鼓手还是稳如泰山,一下子就让观众感受到鼓手技术的厉害。



我们遇到过不少科技企业,怎么说都不听,非要在文章里保留很多完全看不懂的专业词。一个专业词连着一个专业词,用一个专业词解释另外一个专业词。这种公司科技水平怎么样我不敢确认,公关水平肯定是不行的。


03


“舞美”是必须的包装


《乐夏》的舞台效果,是专业的,也是好看的。


五条人的一爆而红,来自他们临场改歌,失去灯光、字幕,嘉宾手卡上的内容解读完全用不上之后。失去“加持”,只靠纯音乐的五条人,得了低分,然后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淘汰。


音乐是“产品”的话,其他的东西,就是附加。


附加的东西,可以帮助产品更好地呈现在公众眼前。


就拿重塑和大波浪的舞台来说,不管是灯光、影像、服装、介绍……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歌曲烘托气氛,让整个表演都带有故事性更容易让观众沉浸在曲子中,帮助观众理解乐队的音乐。只要你看过这两个乐队的表演,你猜去掉这些节目“加持”,就纯凭音乐本身,大众还会不会为这样的小众音乐买单。



企业在做新产品发布的时候,同样需要很多附加的东西去做支撑。“专注于做产品”,“只要产品好就可以”,这种话放出来,就是应对受众和忽悠竞争对手的。


再说得直白一些。大家都不包装的话,你也不包装,各自就凭实力,或许也有活路。这种状态不是没有,一些非常小众的圈层里,依然如此。但是,99.99%的行业,不是这种竞争状态。


04


不要相信“小众,坚持,胜利”


《乐夏》的第一名给了重塑雕像的权利,而且是一票一票“民选”的。


重塑雕像的权利可以认为这是“小众音乐”在大众市场的胜利。但是你不可以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是做乐队的。而你,是做公关的。


公关应该看到,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这种“小众”、“大众”,是被刻意过滤过的。他们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洗掉了一大半。这个方面,马东的米未团队真的做得非常好。


《乐夏》本质上是个本地散客拼团的乌托邦一日游。一档在设定上,就是让大家去看看他们原来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这种东西的节目。乐队需要被放大的是他们的个性,自我,不妥协。这是一个有明确需求的,大众想要的小众。他们之间,没有对立性。门槛,甚至变成了一种加分项。


我们接触的很多产品,他的“小众”,是大众不感兴趣的。而且,不感兴趣还好,万一不当心试了试,反而还会挨骂。


我有的时候,也觉得很迷,小众产品总想着怎么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用户,怎么能够突破这个圈层。我就想问问,你为什么不做个大众产品呢?做了小众产品,在这个领域做到最牛,成为行业标杆,这个目标难道不香吗?